冬日的長安,暖陽傾灑在朱雀大街上,卻未能驅散空氣中的絲絲寒意。街邊的店鋪門前掛著大紅燈籠,為這略顯清冷的冬日增添了幾分熱鬧。小販們裹著厚重的棉衣,在攤位前大聲吆喝,呼出的白氣瞬間消散在冷風中。行人匆匆,有的腳步急促,趕著去置辦年貨;有的則悠閑地漫步,欣賞著街邊的景致。
李逸騎著一匹矯健的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率領著護衛隊伍緩緩入城。他身著一襲黑色披風,寒風將披風高高揚起,宛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鷹。數月的邊境之行,讓他的臉龐多了幾分堅毅,眼神中也透露出更加深邃的智慧。此次歸來,他心中懷揣著對大唐未來的深切憂慮,科舉改革的想法在他心中愈發堅定,如同一顆深深扎根的種子,亟待破土發芽。
回到東宮,李逸顧不上旅途的疲憊,立刻投身到科舉改革的籌備工作中。他深知,此次改革意義重大,關乎大唐的興衰榮辱。他親自書寫請帖,命人送往長安城內的各個角落,邀請有識之士、年輕才俊以及思想開明的官員齊聚東宮議事廳。
數日后,議事廳內高朋滿座。廳內裝飾典雅,墻壁上掛著名家字畫,一幅幅丹青妙筆描繪著大唐的山川壯麗與市井繁華;案幾上擺放著精致的茶具,裊裊茶香彌漫在空氣中,為這嚴肅的議事氛圍增添了一絲舒緩。眾人交頭接耳,對太子此次召集充滿好奇,議論聲此起彼伏。
李逸站在廳中,身姿挺拔如松,目光掃視眾人,神色莊重。他清了清嗓子,聲音洪亮且堅定地說道:“諸位,今日邀大家前來,是為商討科舉改革一事。如今的科舉制度,雖為大唐選拔了不少人才,但弊端也日益凸顯。寒門子弟晉升之路艱難,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因出身貧寒,被拒之仕途門外。我們必須做出改變,為大唐廣納賢才,讓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能為國家的繁榮貢獻力量。”他的聲音在議事廳內回蕩,字字句句都如重錘,敲擊著眾人的內心。
隨后,李逸詳細闡述了改革方案。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充滿了對改革的信心和期待:“首先,增加考試科目。除了傳統的經史子集,加入算學、農學、律法等實用學科。算學可用于國家的財政管理、工程建設;農學關乎民生,能促進農業發展,保障糧食供應;律法能規范社會秩序,維護國家穩定。這些學科的加入,將使科舉選拔出的人才更加全面,更能適應國家發展的多元需求。”
“其次,擴大考試范圍。我們要讓更多偏遠地區的學子有機會參與。大唐幅員遼闊,偏遠之地不乏有識之士,不能因地域限制而埋沒人才。我們可以在各地設立分考場,簡化報名流程,為他們提供便利。”
“最后,打破門第限制。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真才實學,都能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一個人的能力不應由出身決定,而應通過公平的競爭來展現。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全社會的積極性,讓大唐的人才儲備更加豐富。”
眾人聽后,反應各異。年輕的學子們激動不已,他們大多出身寒門,一直以來都在為改變命運而努力。此次改革無疑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光明未來的大門,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交頭接耳,興奮地討論著改革帶來的機遇。其中一位年輕學子站起身,臉頰因激動而漲得通紅,說道:“殿下此舉,實乃寒門學子之福音!我等苦讀多年,只為有朝一日能為國家效力,卻因出身屢屢碰壁。如今殿下推行改革,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定當全力以赴!”
然而,人群中也有一些人面露難色。一位中年官員站起身來,他身著官服,頭戴烏紗帽,神色凝重。他拱手說道:“殿下,科舉乃國家大事,祖宗之法不可輕易更改。祖宗們定下的科舉制度,歷經數代,為大唐選拔了無數棟梁之才,貿然改革,恐怕會引發諸多問題。新的考試科目,考官如何選拔?偏遠地區設立分考場,如何保證公平公正?打破門第限制,那些世家大族又會作何反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官員的話語中充滿了擔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傳統的堅守和對未知的恐懼。
李逸微微一笑,笑容中充滿了自信和從容,他耐心解釋道:“時代在變,科舉制度也應與時俱進。祖宗之法雖好,但并非一成不變。如今大唐面臨內憂外患,邊境有突厥等外敵侵擾,國內民生、經濟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急需各類人才。若我們還守著舊制度,如何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
“至于考官選拔,我們可以從全國范圍內選拔精通各學科的學者、官員,經過嚴格的培訓和考核,確保他們具備公正評判的能力。偏遠地區分考場的公平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密封試卷、交叉閱卷等方式,最大程度保證公平。而對于世家大族,我們要曉之以理,讓他們明白,改革并非針對他們,而是為了大唐的長遠發展。優秀的人才,不論出身,都是大唐的財富。”李逸的回答條理清晰,有理有據,讓在場的人不禁為之折服。
眾人聽后,陷入沉思。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緩緩站起身來,他白發蒼蒼,眼神中透著睿智:“殿下,老臣雖對改革仍有疑慮,但聽了您的解釋,也覺得頗有道理。改革雖難,但為了大唐的未來,或許值得一試。老臣愿盡綿薄之力,協助殿下。”老臣的表態,讓氣氛緩和了許多,也讓更多的人開始傾向于支持改革。
就在眾人繼續討論改革細節時,一名侍衛匆匆走進議事廳,神色慌張地在李逸耳邊低語了幾句。李逸的臉色微微一變,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原來,有消息傳來,朝中一些保守勢力得知了科舉改革的風聲,正在暗中商議對策,試圖阻止改革的推行。這些保守勢力大多來自世家大族,他們在朝中根基深厚,勢力龐大。他們擔心改革會觸動自身利益,影響家族的地位和權勢。
李逸深知,改革的道路才剛剛開始,前方還有重重困難和挑戰等待著他。他必須盡快想出應對之策,既要爭取更多人的支持,又要巧妙化解保守勢力的阻撓。但他毫不畏懼,堅定的目光中透露出必勝的決心。他深知,為了大唐的繁榮昌盛,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這場改革必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