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定住身,很容易,但要定心,就難了。因為心中的雜念太多了,換句話說,
容易想得太多,但又很難控制自己不去想。知止而后能定,問題在于“知止”是什么?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的“止”,在“止于至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想要把事情做好,事前的準備必須齊全。普通人遇到危險,
總是容易驚慌失措,毫無頭緒,但如果有面對危險的底氣呢?是不是就能沉著冷靜的應對?
這就能定身心!對于儒學來說,底氣是什么?在于知識的積累!懂得越多,
就越有底氣面對任何狀況,就能在任何情況下定住身心。就比如看古文,
如果懂得每個字在不同時代的含義,就有底氣讀懂整篇文章,那么古文章就能讀好,讀懂,
讀善,“止于至善”。就能全神貫注的投入進去,定住身心!……過完年后,生活一如既往,
爺爺奶奶表面上也看不出失落之色,對傅源一如既往的疼愛……準確的說,是比以往更疼愛,
似乎要彌補上什么似的。傅源雖然不在乎父母之情,但對此卻甘之如飴,
對老兩口越發(fā)的親近。八月份,傅源正式上學。小學是附近幾個村子聯(lián)合建立的,
幾個村子的小孩都集中到這里來上學,沒有幼兒園,直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
學校離家的距離不近,傅源走路需要二十幾分鐘。本來爺爺是要堅持每天送他上學的,
但傅源堅決推辭,再加上這一年來傅源的表現(xiàn),爺爺這才作罷,讓傅源獨自上學。學校里,
一群七歲的毛頭小子聚在一起,吵的不可開交,一群小孩中,儀態(tài)沉穩(wěn),表情淡然的傅源,
一下子便吸引了老師的注意。于是傅源就成了小學一年級的班長……安撫一群小鬼,
也是對身心的歷練吧?傅源沒有拒絕,雖然被吵得頭都大了。第一節(jié)課什么都沒教,
只是老師引導孩子們:“大家長大后都想做什么呀?”好具年代特色的教學!
這算不算是“立志”?儒學里的立志,好像有兩次,第一次是入學立志,
為了什么樣的志向而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勸學”。“老師,我要做科學家,
為老百姓做貢獻!”“老師,我要做警察,為老百姓除暴安良!”“老師……”第二次立志,
就是學以致用,將所學應用,以達到自身抱負,也就是人生目標。三十而立,
三十歲學有所成,開始立志,為人生理想而奮斗。終究是影響了兩千年的儒學,
就算斷了傳承,還是有很多東西被刻進骨子里,融入了血脈中。“老師,我要做一名醫(yī)生,
為老百姓治病。”“老師……”自己的志向是什么來著?
好像已經(jīng)立過兩次志了……為“養(yǎng)浩然之氣”而進學,為“天地立心”而奮斗。學習,
是為了養(yǎng)出“浩然之氣”。養(yǎng)出浩然之氣,讓浩然正氣充沛天地間,讓天地隨我意志而動,
我心即天心!說白了,學習的目標是養(yǎng)氣,人生的目標是修行。“傅源小朋友,到你了。
”傅源站起來,道:“老師,我要做老百姓。”前世的梗落在如今,只有教室里一片茫然,
小朋友們面面相覷,顯然是不懂的。“噗嗤——”老師是個年輕的小姑娘,此時捂著嘴,
努力憋著,卻怎么也憋不住,笑的臉蛋通紅……這個時代的老師,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yè),
本站所有內(nèi)容都已取得正版授權(quán)。版權(quán)聲明 - 投稿聲明 - 自審制度 -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