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窗戶,輕柔地灑在擺滿舊棉鞋的床上,也照亮了母親臉上歲月的痕跡。與母親一同沉浸在回憶中的我,心中滿是溫暖與感慨,而此時,一個念頭在我心底悄然萌生——我要學會做棉鞋,傳承母親這份飽含深情的手藝。
這個想法一出現,便在我心中扎下了根。當晚,待母親休息后,我悄悄來到她的針線笸籮前。那笸籮陳舊古樸,里面擺放著各種針線、布頭和工具,每一樣都承載著母親往昔的辛勤與愛意。我輕輕拿起那根母親用過無數次的納鞋底的針,針身因長久使用而微微發亮,可在我手中,它卻顯得格外沉重。
我從柜子里找出一塊舊布,依照記憶中母親剪鞋樣的方法,拿起鉛筆在布上比劃著。然而,看似簡單的動作,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我畫出的鞋樣線條歪歪扭扭,與母親的手藝相比,簡直天差地別。但我沒有放棄,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終于,一個勉強能看的鞋樣成型了。接著,我拿起剪刀,沿著輪廓裁剪,剪刀在我手中并不聽話,剪出來的邊緣參差不齊,我不禁有些沮喪。
第二天,我鼓起勇氣向母親坦白了我的想法。母親聽后,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露出欣慰的笑容:“閨女,你真有這心思?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我堅定地點點頭:“媽,我想試試,我想把您這手藝學下來,以后也給我的孩子做棉鞋。”母親輕輕摸了摸我的頭:“好,媽教你。”
在母親的指導下,我重新開始。母親坐在我身旁,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裁剪布料,如何將幾層布料用漿糊粘得平整緊實,準備納鞋底。我學著母親的樣子,將漿糊均勻地涂抹在布料上,可漿糊要么涂得太多,弄得滿手都是,要么涂得太少,布料粘不牢固。母親耐心地為我糾正,眼神中滿是鼓勵。
終于到了納鞋底的環節,這是最考驗耐心與體力的部分。我拿起麻線,學著母親的動作穿針,可那麻線卻像個調皮的孩子,總是不肯乖乖穿過針鼻。好不容易穿好線,我開始納鞋底,每一針都要費好大的力氣才能穿過厚厚的布料。沒納幾針,我的手就開始酸痛,針也總是扎到手指,看著手上冒出的血珠,我有些氣餒。母親看到我的窘態,微笑著說:“別著急,剛開始都這樣,慢慢來,多練就好了。”
在母親的鼓勵下,我咬牙堅持。日子一天天過去,每天一有空閑,我就坐在桌前納鞋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手法漸漸熟練起來,針腳也越來越整齊。母親看著我的進步,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閨女,你學得真快,再練練,就趕上媽當年了。”
鞋底納好后,便是縫鞋幫。母親教我如何將鞋幫與鞋底完美地縫合在一起,如何在鞋幫上繡上簡單的圖案。我挑選了一塊帶有小花紋的布做鞋幫,拿起繡花針,開始繡一朵小花。我回憶著母親刺繡時的樣子,小心翼翼地繡著,可繡出來的花依舊歪歪扭扭,毫無美感。母親在一旁安慰我:“第一次繡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多繡幾次就有經驗了。”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我的第一雙棉鞋終于完成了。雖然這雙鞋與母親做的相比,顯得粗糙簡陋,但它卻凝聚著我的心血與對母親的愛。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它,在屋子里走來走去,感受著這份獨特的溫暖。母親看著我,眼中滿是驕傲:“閨女,你做得很好,這鞋穿在腳上,肯定暖和。”
我穿著自己做的棉鞋,走在冬日的街頭,心中滿是自豪。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母親當年為我做鞋時的心情,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滿足與幸福。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雙棉鞋,更是母愛的傳承。未來,我會將這份手藝繼續傳承下去,讓我的孩子、我的家人,都能感受到這份來自祖輩的溫暖與愛意。在歲月的長河中,母愛如同這棉鞋上的針腳,緊密相連,代代相傳,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