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隕石倒計時2023年3月1日,鬧鐘在凌晨5點響起,
林澈盯著手機屏幕上的“隕石即將撞擊地球”新聞推送,
手指深深掐進掌心——這是他第二次經歷這個早晨,上一世此刻,他正忙著給實驗室送樣本,
錯過最后72小時的黃金準備期,最終在輻射塵埃中痛苦死去。“小澈,該上班了。
”母親在廚房煮著豆漿,圍裙上沾著面粉——她不知道,
3月11日的隕石碎片將在3天后抵達華國西部,
10天后的全球性輻射雨會讓地表水全部失效。林澈抓起車鑰匙,
后備箱里還放著前世攢了半年工資買的二手發電機——但這遠遠不夠。他深吸一口氣,
撥通了地質勘探隊同學的電話:“老張,把秦嶺7號礦洞的坐標發給我,越快越好。
”那個礦洞,是前世他在臨終前聽幸存者說起的完美避難所選址,位于花崗巖層下50米,
能抵御9級地震和輻射塵。第一站是市中心的勞保用品店。“給我拿20套防輻射服,
100個N95口罩,50桶工業級密封膠。”老板狐疑地看著這個穿校服的年輕人,
林澈直接甩出一沓現金:“還有液壓千斤頂、鋼筋網、防爆燈,全按最高規格打包,
我雇貨車來拉。”路過藥店時,他砸開玻璃搶走了所有抗生素、消毒劑和維生素片。
前世他眼睜睜看著女友小雨因傷口感染死在第七天,這一次,
急救箱里必須有阿莫西林、碘伏、止血繃帶,還有——他頓了頓,
抓起貨架最上層的抗輻射藥劑,這是實驗室尚未公開的研究成果,
沒想到末日來臨前派上用場。中午回家,母親正在整理衣柜:“你爸說周末去秦嶺自駕游,
你把相機充好電——”“媽,收拾行李,我們今晚就進山。”林澈打斷她,
翻開提前打印的《隕石生存手冊》,“記得帶上所有能密封的容器,還有爺爺的獵槍。
”他沒敢說真相,只說實驗室檢測到極端天氣,卻在母親轉身時,
偷偷把戶口本、房產證塞進防水袋——末日之后,這些紙張比黃金更珍貴。下午,
他闖入大學實驗室,憑借工作牌打開危險品倉庫,
搬走了三桶液氮、兩箱氫氧化鈣(用于空氣循環系統)、以及最重要的——小型核電池。
這是前世他參與研發的項目,原本計劃用于深海探測,此刻卻能為避難所提供十年電力。
“林澈,你在干什么?”導師陳教授突然出現,鏡片后的眼睛盯著他懷里的核電池。“教授,
3月11日隕石撞擊,地表將覆蓋致命輻射塵,”林澈掏出前世手抄的實驗室數據,
“只有地下50米的花崗巖層能屏蔽輻射,
而您當年參與設計的7號礦洞——”他指向窗外逐漸陰沉的天空,“這不是玩笑,
我昨晚收到NASA內部郵件,撞擊能量相當于8000顆廣島原子彈。
”陳教授的手突然發抖,
他曾參與過地下掩體的結構設計:“礦洞的通風系統需要加裝活性炭過濾層,
還有地下水可能被污染——”“我帶了氫氧化鈣和紫外線滅菌燈,
”林澈迅速打包實驗室的pH檢測儀,“教授,跟我們一起走吧,
您知道怎么搭建空氣循環系統。”黃昏時分,林澈的貨車停在秦嶺山腳,
干、50桶飲用水、太陽能板、柴油發電機、以及從建材市場搶來的鋼筋、水泥、防爆玻璃。
老張的勘探隊早已等在礦洞口,頭燈照亮潮濕的巖壁:“小澈,你說的沒錯,
這里的花崗巖層厚度60米,還有條地下暗河——”“暗河的水不能直接飲用。
”林澈鋪開圖紙,前世幸存者的記憶與實驗室知識重疊,
“需要用活性炭、石英砂、紫外線燈做三級過濾,再檢測輻射值。”他看向逐漸變黑的天空,
3月3日,第一顆隕石碎片將墜入太平洋,引發的海嘯會摧毀沿海城市,
而他必須在72小時內,讓礦洞具備初步生存條件。深夜,母親在礦洞入口搭建帳篷,
父親握著獵槍守在物資旁。林澈帶著老張安裝防爆門,液壓千斤頂撐起鋼筋框架,
密封膠填滿每道縫隙。當他掏出核電池時,老張驚呼:“這東西能供整個礦洞的電力?
”“足夠支撐通風系統、照明、水過濾裝置。”林澈調試著從實驗室順來的輻射檢測儀,
數值目前正常,但他知道,3月8日之后,地表輻射值將呈指數級上升。礦洞深處,
陳教授正在計算空氣循環公式:“每人每天需要消耗0.75立方米氧氣,
礦洞容積1200立方米,理論上能撐40天——但必須用氫氧化鈣吸收二氧化碳。
”他看著林澈搬來的工業級換氣扇,“這個功率夠,但濾毒罐必須每12小時更換一次。
”凌晨,林澈躺在防潮墊上,手機屏幕顯示著倒計時9天17小時。他摸了摸口袋里的U盤,
里面存著前世實驗室未公開的《輻射病毒研究報告》——隕石不僅帶來物理撞擊,
更攜帶一種RNA病毒,會讓暴露在輻射中的生物基因變異。“小澈,喝水。
”女友小雨遞來保溫杯,指尖劃過他手背上的擦傷,“你怎么知道這些的?
”他看著小雨擔憂的眼睛,想起前世她在第四天為了找食物被輻射感染,最終變成怪物。
“相信我,”他握住她的手,把抗輻射藥劑塞進她口袋,“接下來10天,
我們不能離開礦洞半步,直到3月11日撞擊結束。”礦洞外,第一顆流星劃過夜空,
比正常流星亮百倍,那是隕石碎片開始進入大氣層。林澈知道,
真正的考驗從明天開始——搶購物資的人會越來越瘋狂,黑市交易、暴力掠奪即將上演,
而他的避難所,必須在人性崩塌前,成為最后的諾亞方舟。2 生存系統攻堅3月2日,
晨6點,礦洞外的氣溫驟降15℃。
林澈盯著氣象APP上的異常數據——這是隕石碎片撞擊太平洋前的氣壓異常,前世此時,
沿海城市已開始疏散,但內陸的人們還在嘲笑“世界末日”的謠言。
“暗河水質檢測結果出來了。”陳教授舉著pH檢測儀,數值在7.8-8.2之間波動,
“重金屬含量超標,但沒有輻射殘留。”他指向正在搭建的過濾系統,
三層不銹鋼網分別填充活性炭、石英砂、沸石,“紫外線滅菌燈必須24小時開啟,
每天還要用次氯酸鈉消毒。”林澈點頭,
將50桶飲用水搬進密封艙:“飲用水優先供給老人和小孩,日常用水用過濾后的暗河水,
用于洗漱和種植。”他打開從實驗室帶來的培養皿,
里面是前世改良的耐輻射苔蘚——可以吸收空氣中的微塵,輔助空氣循環。
老張帶著勘探隊在礦洞深處炸開新通道,頭燈照亮濕潤的巖壁:“小澈,這里有個天然溶洞,
高度3米,面積80平米,適合做種植艙。”他踢了踢腳下的黏土,“酸性土壤,
說不定能種土豆和胡蘿卜。”“把實驗室的無土栽培設備搬過來。”林澈展開種植計劃,
前世他在地下實驗室見過類似系統,“用LED補光燈模擬日照,
營養液配方按這個比例——”他寫下氮磷鉀配比,“陳教授,
您說隕石撞擊后的輻射塵會讓植物基因突變,這些耐輻射苔蘚或許能當屏障。”礦洞入口處,
父親和兩名勘探隊員正在加固防爆門。8厘米厚的鋼板焊在鋼筋框架上,
縫隙用工業級密封膠填死,門前挖了50厘米深的防沖擊溝,
溝底埋著從工地運來的減震彈簧。“小子,獵槍只能嚇嚇人。”父親拍了拍生銹的霰彈槍,
“老張說礦洞還有兩個通風口,要不要設陷阱?”“用鋼絲繩和警報鈴。
”林澈指著通風口方向,“直徑30厘米,足夠小型動物進入,但人類很難通過。
每個通風口裝紅外傳感器,連接礦洞內的警報器。”他想起前世見過的變異老鼠,
補充道:“再撒一圈雄黃粉,防止蟲獸入侵。”中午,母親在臨時廚房用柴油爐煮面,
高壓鍋蒸汽熏得礦洞頂滴水。
00升、汽油100升、種子包(土豆、小麥、辣椒)30袋——這些只夠6人維持3個月,
但他知道,3月11日后的地表至少需要180天才能降解輻射。“小澈,過來吃藥。
”小雨晃著抗輻射藥劑的瓶子,“陳教授說這藥能增強DNA修復酶,真的有用嗎?
”他看著女友手腕上的防輻射手環(從實驗室順來的檢測儀),
目前數值還是綠色:“前世……有人用過,活過了最初的輻射期。”他沒說的是,
那名幸存者后來因藥劑副作用失去了味覺,“每天一片,飯后吃,別漏服。”下午,
礦洞深處傳來爆破聲——老張發現了新的儲水池。林澈帶著核電池走進溶洞,
冷光映出洞頂垂下的鐘乳石:“把核電池埋在洞底,用鉛盒密封,輻射屏蔽率能達到99%。
”他調試著小型發電機,“太陽能板裝在礦洞口的隱蔽處,雨天切換成柴油發電。
”陳教授突然指著洞壁的裂縫:“這里的花崗巖有裂隙,可能滲水。
”他掏出從實驗室帶來的防水劑,“用這個涂滿內壁,再焊一層鋼板,既能防輻射又能防水。
”黃昏時分,林澈爬上礦洞口的樹梢,用望遠鏡觀察山腳。原本寂靜的國道上,
幾輛卡車正瘋狂鳴笛,車斗里裝滿家具和糧食——恐慌開始蔓延,比前世提前了12小時。
他摸出對講機,頻道調至民用頻段,雜音中傳來斷斷續續的尖叫:“……海水漫過海岸線了!
”“3月3日的海嘯比預計提前。”他對著對講機說,“老張,啟動第二道防線,
把備用鋼筋堆在防爆門后。媽,把所有食物搬進密封艙,鑰匙由陳教授保管。”回到礦洞,
他打開筆記本電腦,U盤里的《輻射病毒研究報告》在屏幕上閃爍。根據前世記錄,
病毒潛伏期72小時,初期癥狀是低燒、關節痛,隨后皮膚出現紫色斑點,
最后基因變異成攻擊性生物。他在日歷上圈出3月5日——第一個潛伏期結束的日子。
“林澈,有人來了!”父親的喊聲從洞口傳來。他抓起防爆手電筒沖出去,
礦洞口的警戒線正在晃動,三個人影舉著打火機靠近,其中一人背著嬰兒,
女人的哭聲在山谷回蕩:“求求你們,讓我們進去!
城里在殺人搶物資——”林澈用手電筒掃過他們的行李:蛇皮袋裝著幾包大米,
男人腰間別著水果刀。防輻射手環突然變橙——他們身上有輕微輻射殘留,
可能來自提前墜落的隕石碎片。“退后!”他舉起獵槍,聲音發顫,“你們去過沿海城市?
身上有輻射!”“我們從上海逃出來的,”男人跪下,嬰兒在襁褓中咳嗽,“孩子發燒了,
求你給片退燒藥——”林澈盯著嬰兒通紅的小臉,
突然想起前世第一個變異案例:11個月大的嬰兒,感染后24小時內皮膚角質化,
變成無法識別的怪物。他咬咬牙,從急救箱里取出三片布洛芬,
用密封袋包好扔過去:“拿了藥就走,別靠近礦洞!”“你怎么這么冷血!
”女人尖叫著撲過來,男人趁機掏出匕首。林澈扣動扳機,霰彈在地上炸開缺口,
驚得三人連滾帶爬后退。他知道,這只是開始,當3月8日輻射值飆升,
人性的黑暗會比隕石更可怕。深夜,礦洞響起第一次警報——通風口的紅外傳感器被觸發。
林澈帶著老張查看,發現一只毛色變異的松鼠,眼睛泛著詭異的紅光,
爪子上的肉墊已經角質化。他舉起防爆燈,看見動物尸體旁的苔蘚正在枯萎,
而耐輻射苔蘚卻在發光。“把尸體燒掉,通風口加裝鐵絲網。”他摸了摸松鼠僵硬的爪子,
皮膚下的骨頭似乎發生了畸變,“從明天開始,任何人不得單獨行動,外出必須穿防輻射服,
回來要全身消毒。”小雨遞來溫熱的牛奶,杯壁上凝著水珠:“小澈,你多久沒睡了?
”他看著礦洞頂部的防爆燈,燈光在巖壁投下晃動的影子:“還有7天,
等空氣循環系統和種植艙完工,我們就能撐過撞擊期。”他翻開筆記本,
上面畫滿避難所的三維圖,生活區、種植艙、實驗室、儲水間分布合理,“這次,
我們不會像前世那樣,在第15天因為濾毒罐耗盡而窒息。”礦洞外,又一顆流星劃過,
比昨夜的更亮,更紅。林澈知道,那不是流星,是正在燃燒的隕石碎片,
帶著毀滅與變異的種子,墜向他曾以為安全的大地。但此刻,他的避難所正在成長,
像深海中的潛艇,像地下的堡壘,等待著迎接人類文明的至暗時刻。而他,
將用前世的血淚教訓,在這末日前的10天里,
以對抗天災與人禍的諾亞方舟——一個能讓母親不再流淚、女友不再恐懼、父親不再舉槍的,
真正的生存之地。3 輻射圍城3月5日,礦洞深處的LED燈在巖壁投下冷白的光,
林澈盯著空氣循環系統的壓力表,
.98-1.02之間穩定波動——這意味著氫氧化鈣過濾層與換氣扇的配合終于達到平衡。
陳教授擦著汗,將最后一塊鉛板焊在核電池艙外:“現在輻射屏蔽率能達到99.7%,
相當于身處地下百米的防核工事。”“但我們還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