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朱棣,那里見識過那么多的黑暗,只是看了一小部分,朱棣整個人都麻了。
書掉在地上,人就跟傻了一樣。
九叔好奇,把書撿起來,看了幾頁,也麻了。
“這這這……”
一時間,九叔竟然不知道是該說什么話來安慰朱棣。
“不, 不可能,父皇他怎么可能……”
朱棣不敢相信,嘴邊說著不可能。
五分鐘,十分鐘,朱棣足足緩了半個多小時,才讓自己緩過來。
抬頭看著蘇落“城主,這書上寫的,是真的嗎?”
“是不是真的,你自己心里有數。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有些東西,盡管被歷史隱瞞,也存在蛛絲馬跡。”
拿朱雄英來說,關于這位大明皇長孫的歷史記錄很少,都是朱棣造反登基后,朱棣重新讓史官記錄,不然,朱雄英這個人根本不會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的痕跡。
根據歷史考究,朱雄英的一切記錄,很多人都認為是朱允炆抹除的,事實上,朱雄英死后不到五年,關于朱雄英的記載,除了朱元璋自己的記實錄外,其他的都被抹除了。
換而言之,朱雄英的歷史痕跡,大部分不是被朱允炆抹除的,而是被朱元璋抹除的。
現代人其實也不難理解朱元璋的想法。
朱元璋是依托于郭子儀的力量起家,郭子儀沒有子女,只有馬秀英這個養女,故而,朱元璋本質上就是贅婿。
但凡看過現代贅婿文都知道,贅婿雖不多見,但,一些贅婿能力足夠崛起的話,身為贅婿的身份,就是他的一根刺,狠心一些的話,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贅婿身份被抹除。
朱元璋是狠心的人嗎?當然是。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朱元璋為什么那么狠心放任文官集團弄死常遇春,常氏,朱雄英,馬皇后甚至朱標等人了。
可惜,朱元璋低估了人心,也低估了文官集團背后的儒家,連他自己,最終也是被莫名其妙的病逝的。
了解朱元璋的都知道,大明初代錦衣衛是何等的恐怖,沒道理,常氏,朱雄英,朱標的死會真的認為是病逝。
馬皇后的死,可以理解為因為朱雄英死后引發并發癥。
太子妃常氏是在朱允樋出生后一個多月才忽然病逝。
有限的史書記載,這位常氏,自幼被其父常遇春教導,本身就是練武的,身體素質不用說。
如果是因為生孩子導致大出血死亡,那沒的說,常氏是生朱允樋一個多月后才忽然所謂的大出血死亡,這合理嗎?不合理。
朱元璋,朱標,馬皇后都沒有在其中深究。
朱元璋是一個反復無常的小人證據也很多,劉伯溫便是最典型的代表。
大明沒有建立之前,劉伯溫就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樣的人,所以在大明建立大封功臣的時候,以劉伯溫頭號軍師和諸多功績上,封個國公完全沒問題?結果呢?劉伯溫只是被封了誠意伯。
當時的劉伯溫也知道自己被朱元璋猜忌了,就想著離開。
朱元璋讓馬皇后去勸說幾次,朱標也出出馬,并且承諾若將來你劉伯溫死了,我讓太子親自給你扶靈等等的許諾,才讓劉伯溫留下來。
結果呢?劉伯溫重病之際,朱元璋還特意的讓劉伯溫的死敵胡惟庸去慰問劉伯溫,把劉伯溫氣死了。
死后的劉伯溫,別說什么太子扶靈,只有劉伯溫自己的兒子,拉著一口薄棺離開應天府返回老家。
出城的時候,還被許多勛貴子弟用鞭炮,臭雞蛋等等,丟在劉伯溫的棺材上。
這位比肩諸葛亮的傳奇人物,卻以這樣的方式落幕。
背后也說明了朱元璋為人的性格。
現代人對歷史的研究,從來都不去信史書,因為明白,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而是從側面和一些出土的墓志銘了解那個時代,再了解某個人,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深入了解這個人。
這樣的方式去考古,讓現代人對歷史上的許多人都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千禧年之前,秦始皇嬴政,紂王帝辛,隋煬帝楊廣這幾位,都是被公認的千古昏君,暴君。
然而,對他們那個時代和這些人的深入了解,開始明白,帝辛,嬴政,楊廣這些被黑了幾千年的昏君暴君,根本是錯誤的,人家非但不是昏君暴君,相反,是千古一帝,萬古一帝的存在。
有人說這是赤裸裸的洗白,就事論事而言,這幾位的行為在那個時代,確實符合昏君暴君的行為,但,放在千秋歷史上來說,他們的行為都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榮耀。
沒有帝辛,神權依舊凌駕于所有人之上,你知道嗎?商朝時期,大約在500萬上下,而其中,算是人的,僅僅不到三十萬,而剩下的,都是奴隸。
帝辛廢棄了奴隸制度,給所有奴隸變成正常大商子民,這也觸怒了當時的權貴和依仗神權的祭司。
周朝建立后,大封天下,因為需要不斷的擴張,盡管奴隸制度重新恢復,但,大部分人已經成為了正常人,隨著周朝的文化開啟,諸子百家的出現,徹底拉開了文化大革命。
如果沒有帝辛,難以想象我們的歷史上,奴隸制度還需要存在多少年?
嬴政這個就更不用說了,從他開始,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兩千多年,無論經歷多少的苦難,這個國家必然會一統。
楊廣雖然爭議很多,但他的諸多行為,確實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結合那個時代的實質情況,換位思考下,考究出歷史古人的真實歷史,這些你把史書抹除也沒用。
所以,朱元璋也是如此,以前是驅逐俘虜,光復中原,收回燕云十六州的無上功臣,這些功績不否認,承認,但,其他的行為,何嘗不是在走歷史的倒車?
深入了解朱元璋的個人性格后,也從崇拜變成了討厭,就如同歷史小說講述的一樣,洪武朝的官,狗都不當!這句話何嘗不是對朱元璋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