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識時務者為俊杰古人說:“識時務者為俊杰。”任何事物都在不斷變化,
只有善于隨風轉舵,以變應變,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隨風轉舵意為隨著風向而調整自己的航向,在變幻莫測的生活海洋里,
隨風要望風、觀風、辨風、聽風,轉舵要及時適時,力道和走向都恰到好處。1.善解人意,
順應時勢以變應變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識時務者當懂得時時處處察看,
把握主子的心理,隨機應變順應勢態的發展,以得恩寵和善終。明宣宗剛登基時,
想用前朝的一些舊臣,便召見蹇義等數人,予以寵待,蹇義等人都奉承不已。
只有戶部尚書黃福持正不阿。皇帝命他看戲,他卻回答說:“臣生性不愛看戲。
”又命他陪下圍棋,他說:“臣不會下棋。”明宣宗便問他:“那你為什么不會下棋?
”他回答:“臣年幼的時候,家父、老師管教很嚴,只教讀書,不學無益的事,所以不會。
”皇帝很不高興。沒過幾天,皇帝便下詔說黃福年老,不必以政務去煩勞他,改任他為外官。
這表面上是讓他安閑,實際上是疏遠了他。正是因為黃福不善于官場權謀,
沒能順應皇帝的改變而改變,不順應時勢,才被皇帝疏遠。要順應時勢才能保全自己。
宋太祖初年,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從鳳翔來到京城,
和武行德、郭行我、白重贊、楊廷璋一起陪太祖飲宴。
宋太祖在宴席上時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讓你們長期防守邊鎮,處理公務,非常的繁忙,
這本不是我優待賢臣的心意啊!”王彥超立刻明白了宋太祖的心意,
上前說:“臣沒有什么功勞,長期以來受皇上您的榮寵,現在已經老了,
希望討得骸骨告老還鄉,這是臣的心愿。”可是,武行德等人則陳說以前的累累戰功。
太祖說:“這都是過去的事了,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第二天,就免去了武行德的職務。
武行德沒明白太祖的意思,被免去官職,而王彥超正是因為識時務,懂得順應了太祖的意思,
所以照樣做官。隋煬帝楊廣繼承了皇位,大臣薛道衡獻上《高祖文皇帝》一文,
文中大肆贊美隋文帝,想以此來討好隋煬帝。誰知隋煬帝看了這書以后,很不高興,
對另一大臣蘇威說:“薛道衡極力贊美先皇,這明明是在諷刺我。
”于是任命薛道衡為司隸大夫,準備加罪于他,薛道衡并不明白。
司隸刺史房彥平時與道衡友好,就好言勸他閉門謝客,低聲下氣,但薛道衡卻不以為然,
不聽勸告。朝廷制定新法,討論了很久仍然沒有制定好,
薛道衡又對朝廷大臣們說:“若是高穎不死,法令怕是早就制定出來并且實施了。
”有人把他的話報告給了隋煬帝,煬帝聽了不禁大怒道:“你還在懷念高穎嗎?”于是,
命令執法者治他的罪。道衡還以為不是什么大過錯,就催促司法部門做出制裁。
等皇上給薛道衡定罪這一天,他以為皇上會赦免他無罪。可是沒想到煬帝卻令他自殺,
因為薛道衡沒有想到結局會是如此,就沒有馬上自殺。憲司把此事上奏了皇上,
然后用繩子把他勒死,道衡的妻子兒女被流放。薛道衡就是因為不識時務,
不順應隋煬帝的心理而宣揚前朝皇帝和大臣,不知道朝代變了為官之道也應隨之而變,
才遭此下場。清朝時期,浙江錢塘人高士奇,字澹人,號江村,出身微賤,但是人特別聰明,
學問也很好。他在科場上不得志,僅僅是個秀才,因為成績優異,隨后又取得監生的名位。
但他既沒有考上舉人,更談不上考取進士,又沒有什么親朋好友做大官,
想在這種情況下飛黃騰達,是很難的,甚至沒有可能。然而他后來竟成為康熙皇帝的寵臣,
勢傾朝野,以權納賄,積累了百萬家私。盡管如此,他竟沒受到過嚴厲的處分,
康熙對他很寬容,使他保其首領,安享晚年,死后還賜謚號“文格”。有一次,
高士奇服侍康熙在南苑打獵。康熙的坐騎突然亂蹦亂跳,險些把康熙帝摔下馬來,
眾侍衛連忙上前勒住,扶康熙下來,到行宮休息。康熙一臉不高興,高士奇知道后,
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許多污泥濁水,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來到康熙身邊侍衛伺候。
康熙見他這副模樣,問他:“你怎么弄得這副樣子,為什么衣服這么臟還不換洗?
”高士奇跪奏道:“臣剛才從馬上摔下來,跌到污水溝里,現在還心有余悸呢!
”康熙皇帝聽了之后,不覺大笑:“你們南方人,怎么如此文弱,我的坐騎剛才也亂蹦亂跳,
我不僅沒有摔下來,還把它給控制住了。”高士奇就是這樣,順應康熙的變化,善解人意,
使康熙感到自己的騎術還是很不錯的,沒有被馬摔下來,由不高興轉為高興了。
康熙皇帝是個英明的君主,雄才大略,文武雙全,處理政務之余,常常手不釋卷。
高士奇對太監們說:“我是居駐官,對皇上的一言一行,生活起居都要謄錄在卷,
你們如果向我提供隋況,不論大事小事,我都重重感謝你們。
”他身上經常佩帶一個小小的香荷包,里面裝滿金粒,太監向他傳遞一個信息,
他就獎給他們一顆金粒,因此,他對康熙的政治舉措、生活起居、日常情緒都了如指掌。
高士奇特別注意康熙御案上擺的書,他知道這是康熙喜愛讀的,
于是爭分奪秒地把這些書在家中全部翻閱一遍。
康熙偶爾與他談及這些書中的有關內容和問題,他總是胸有成竹,對答如流,
使康熙對他更加寵信。康熙帝曾對明珠說:“朝廷中博學多才,可以談學問道的人很多,
但別的人都比不上高士奇。”高士奇在康熙帝身邊30多年,他所做的官沒有什么政治實權,
但是跟皇帝很親近。后來高士奇結交大臣,接受賄賂,收羅黨羽,康熙帝也未加處分予他,
沒有免他的官,也沒有抄他的家,僅僅勒令退休,
讓他回到杭州那所別墅西溪山莊享清福去了。識時務者為俊杰中的所謂俊杰,
并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沖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
能屈能伸的處世者。由此觀之,高士奇不愧為俊杰!感悟:古人說:“識時務者為俊杰”。
為官之人必須隨機應變,適時而動,不懂變則不必為謀,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事物變化,謀略也要隨之而變化。正是高士奇把握住了機遇,順應時勢的發展,隨機應變,
才得到了康熙的寵幸。無論是為官還是做其他都要隨時關注時勢的變化,
適時改變自己的言行,以順應勢態的發展。
2.隨風轉舵為上策風向隨時都在改變識時務者會隨著風向的改變而調整自己的航向。
這不是提倡阿諛之風,因為關鍵時刻這實在是明哲保身或攀援晉升之道。即是如此,
又何樂而不為呢?叔孫通以制定了朝見帝王的禮儀而大受漢高祖劉邦的賞識,
成為西漢開國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漢書》還專門給他立了一篇傳記。其實,
他的嶄露頭角開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時期,他便以博士的頭銜為秦王朝效力了。
秦始皇搞的焚書坑儒,坑的就是這些有博士頭銜的人,當時坑的人數多達四百六十余人,
而叔孫通居然能幸免于難,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討好了秦始皇。到了秦二世時代,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二世皇帝召來了一幫博士儒生詢問對策:“南方有一些戍卒攻城奪地,
你們看該怎么辦呀?”有三十余名博士紛紛進言道:“臣民不允許聚眾鬧事,
聚眾鬧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饒恕的死罪,請陛下立即發兵擊討!
”偏偏秦二世采取鴕鳥政策,不肯承認老百姓會起兵反對他,一聽這話臉色都變了,
一副怒氣沖沖的樣子。叔孫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說道:“他們說的都不對。
現在天下一家,郡縣的城墻、關卡早已摧毀,兵器也早已收繳消融,
向天下百姓表示永遠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國君,下有嚴格的法令,
官吏們人人恪盡職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會有造反的人?
南方那些戍卒不過是些鼠竊狗盜的小偷小摸,何足掛齒?當地的官員早已將他們拘捕殺戮,
根本不必大驚小怪!”這番話果然討得秦二世的歡心,
結果那些說是造反的博士們都被送交司法部門審訊,
而叔孫通卻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賞賜,并將他的官職升了一級。
等到叔孫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們責問他道:“你怎么那么會巴結討好?
”叔孫通說:“你們太不聰明了,我也險些不免于虎口!”其實,
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國即將滅亡的形勢,當夜便逃出秦都咸陽,投奔陳勝、吳廣的隊伍去了。
陳勝、吳廣失敗以后,他先后又歸順過項梁、義帝、項羽,最后項羽失敗,他投降了劉邦。
劉邦這個人不喜歡讀書人,叔孫通為了迎合劉邦,脫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裝,
特意換上一身劉邦故鄉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贏得了劉邦的好感。當他投降劉邦時,
有一百多名學生隨他而來,可他并不向劉邦推薦,而他所推薦的,
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壯士,學生們不免有了怨言:“我們追隨先生多年,
又同先生一起降漢,先生不推薦我們,專推薦一些善于拿刀動劍的人物,
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叔孫通說:“劉邦現在正是打江山的時候,
自然需要一些能夠沖鋒陷陣的人,你們能打仗嗎?你們別著急,且耐心等待,
我不會忘了你們!”當劉邦當上皇帝以后,那些故舊部下全不懂得一點君臣大禮,
有時在朝堂上也爭功斗能、飲酒狂呼,甚至拔劍相向,劉邦顯得很不耐煩,
這一點讓叔孫通看出來了,他便趁機建議制定一套大臣朝見皇帝的禮儀,劉邦自然同意。
這樣一來,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場,同時他還特地到禮儀之邦的魯地,
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兩個讀書人不愿意來,當面指責他道:“你踏上仕途以來,
前前后后服侍了十幾個主子,都是以阿諛奉承而得到貴寵。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下來,
百姓死者還沒得到安葬,傷者還未得到治療,國家百廢待興,
你卻一門心思去搞那遠不是當務之急的禮儀。你的作為完全不符合古人設置禮儀的初衷,
我不會跟你一塊去的,你趕快走開,別玷污我!”叔孫通一點也不生氣,
反而譏笑道:“真是一個腐儒,完全不懂得適應時局的變化!
”由于他的那一套禮儀極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嚴,使得劉邦十分開心,
高興地說:“我今日才體驗到當皇帝的尊貴了!”于是叔孫通加官晉級,
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賜賞,成為朝廷近臣,一直到漢惠帝還恩寵不衰。
我們知道逆流而上要比順風行船困難得多,
況且在官場上“順風行船”不只是前進的速度快了,而且還能得到主子的恩寵,
實在是一舉兩得。感悟:樹欲靜而風不止,叔孫通能歷經兩朝四帝而獨善其身,獨得其寵,
證明這棵樹在風中老而彌堅,頗具謀略。隨風轉舵,只此一招足以讓后人折服。
其實能夠如此是極不容易的,隨風先要望風、觀風、辨風、聽風,
無智者則對風向不可能準確預測并跟隨;轉舵則要及時、適時,力道和走向都恰到好處,
無謀者肯定不可能駕輕就熟。也許在我們看來,隨風轉舵是一個貶義詞,
但它絕對是識時務者保身安命的良策,是用權固權的良謀。3.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歷史上,因懷才不遇郁郁而終的有志之士很多。
這就是說一個人光有才華還不行。還要有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是“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而假伯樂倒是常有。
有識之士不能把一身才華白白浪費在注定無所作為的主子身上,即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要審時度勢尋覓真正能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李斯生于戰國末年,年輕時當過小官,
對當時現實和自己的處境很不滿,一心想建功立業。他經常看見在廁所中覓食的老鼠,
遇見人或狗就慌忙逃竄,樣子顯得十分狼狽。再看糧倉中的肥鼠,自由自在地偷吃糧食,
沒有人去打擾。李斯由此而感嘆,人要像糧倉之鼠,才能為所欲為、自由自在。
他到齊國去拜荀子為師,專門學習治理國家的學問。學成之后,李斯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
楚王無所作為,不值得為他效力;其他幾國勢單力薄,
也成不了大氣候;只有秦國能有所作為,于是他決定到秦國去。善于分析天下大勢,
對比優劣,不愧為識時務者。臨行前,荀子問李斯去秦國的原因,
李斯回答說:“學生聽說不能坐失良機,應該奮起直追。如今各國爭雄,
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時機。秦國想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到那里去正可以干一番大事業。
人生在世,最大的恥辱是卑賤,最大的悲哀是窮困。一個人總處于卑賤貧窮的地位,
就像禽獸一樣。不愛名利,無所作為,不是讀書人的真實想法。所以我要去秦國。
”荀子對此大加贊賞。李斯剛到秦國時并不得志,
后來相國呂不韋發現李斯博覽群書而加以重用,李斯才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機會。
這時秦始皇正想一統天下,李斯趁機向他獻計說:“凡是成大事業者,都應抓住時機。
秦國在穆公時雖然強盛,由于時機不成熟,沒有完成統一大業。自孝公以來,王室衰微,
諸侯爭霸,各國連年打仗。現在秦國國力強盛,大王英明,消滅六國像除灶塵一樣容易。
這正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如果錯過機會,等各國強大并聯合起來后,
那時雖有黃帝的英明,也難以吞并天下了。”秦始皇聽了這些話十分興奮,
馬上提拔李斯為長史,按他的謀略派謀士刺客到各國去,用重金收買各國大臣名士。
收買不了的就刺殺。與此同時,又派出名將率重兵以武力威脅,迫使各國就范。
在十年時間內,李斯輔佐秦始皇消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他因此為秦始皇所器重,官位上升到了丞相。李斯不愧是識時務者,當然屬俊杰之列。
他的英明應該說首先是認識了他自己。人的才分和志向有大小高下之分,
個人在社會群體之中適合于擔當什么角色,既有客觀的原因,更有主觀的原因。
主觀的原因就是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個性和氣質,才能與志向,從而作出正確選擇。
李斯所受到的啟發是很有點意思的,不是常人所想的做君主或臣仆,做將軍還是士兵,
而是做不為人齒的老鼠,總而言之是鼠輩。不管這個說法有多么難聽,
從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李斯首先找到了自己所屬的坐標,而且非常準確。
感悟:如果你手里有一粒理想的種子,就要找一個理想的地方把它種下去,否則就荒廢了。
要成大事就要像李斯一樣先認識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
然后才是選擇棲息之所或者主人的問題。
主義和機會主義相結合的原理:一方面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場合和主人;另一方面是抓住時機,
投其所好,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4.錯了就及時改弦更張犯了錯誤最重要的不是為錯誤尋找借口和理由,而是及時改正,
這才能稱得上是一位識時務者。漢武帝是個對中國歷史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帝王。然而,
在他統治期間,由于發動了一場長達30多年的對外戰爭,造成人民的沉重經濟負擔,
造成戰爭的巨大犧牲,造成各類矛盾的不斷激化。因此,漢武帝統治的晚年,
出現了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和鐵官徒的暴動。在統治集團內部,
出現了像“巫蠱之獄”這類宮廷內部的爭斗。這些,對處于內外交困之中的武帝來說,
構成了促使他改弦更張的催化劑。“巫蠱之獄”的起因是武帝晚年體弱多病,
酷吏江充說這是因為宮中有“蠱氣”隱藏著,武帝便指派江充清查,
江充率領一批人到宮中到處查找,終于在衛皇后和太子劉據宮中,掘出許多埋著的木人,
江充硬說“蠱氣”就是從這里來的。江充慣于以酷烈手段打擊皇族和高級官僚而著名。
本來他是趙王劉彭祖的門客,因為檢舉劉彭祖之子劉丹**而被武帝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