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
朱元璋身子硬了一下,很快恢復正常。
“去查一查余閑的底細,重點看他接觸過什么人,干過什么事。”
沒查清楚前,他總覺得不對。
朱標領命退下,留下朱元璋一人守著大殿。
他盯著始終明亮的燭火,心里疑云不減范增。
余閑若是小人,自然有的是手段。
刑部三十六副刑具,專治畏威不畏德的宵小之徒。
如果不是,那便最好!
反正,余閑所認識混得最好的人--楊憲,已經倒臺。
他就不信了,能讓這么個小東西亂了大明?
麥子熟了幾千次,老鼠當貓還是第一次!
...
次日。
朱標頂著碩大黑眼圈,去又復返。
調查書的內容讓朱元璋很煩躁,任何皇帝都不會喜歡失控的下屬。
更別說——操行失控!
合著余閑從前隱姓埋名,是因為職場失意,情場得意,秦淮河畔勾欄瓦舍的民間股東之一。
入京一年半,除了第一天和被捕入獄那一日,據說沒有任何人在青樓以外的地方見過余閑。
“據知情人稱,余閑還與某樓花魁有不正常關系,此女甚至不收余的錢......”
“荒唐!”
朱元璋把調查書拍在桌上,眉頭橫針紋清晰可見。
“道德敗壞!還不給錢?這是官吏該有的樣?”
在朱元璋看來,沒有妓女不愛錢。
只有妓女不敢收錢的人。
“余閑一個鄉下子弟,沒有任何靠山,肯定仗著楊憲的權勢,在青樓坑蒙拐騙。”
“連這等窮苦女子的性命錢都要貪,還有王法嗎?”
朱元璋忽然有點后悔,自己明明手握世間棟梁,卻要聽一個小色鬼的預言,這是什么樣的世道?
實在枉費抬舉!
“父皇息怒。”
“這年輕人就是氣盛哈~”
朱標這回也是幫理不幫親:“余閑是從鄉下來的,沒見過太多美貌女子,好奇也是正常。”
“況且秦淮十六樓,可以吟詩,吃飯,聽曲,喝酒,也是個消遣時光的去處。”
朱元璋冷哼一聲,根本不信這種說辭。
“消遣時光?”
“恐怕只有姑娘嘴上的胭脂被他銷毀了。”
“不是不給此人機會,是給他機會不中用啊!”
“老子早就說過,官吏要潔身自好,官員子孫也要維護家風!”
朱標苦笑幾聲:“父皇,余閑只是楊憲的遠房親戚,跟子孫八竿子打不著。”
“怪就怪秦淮十六樓大路朝東,只要有錢就能進。”
朱元璋皺眉道:“人家要,他就去?”
“他就是擺脫不了男女那點事,太好攻破!”
“凡事講究一個度,余閑有么?”
“依咱看,肚兜倒是摸過不少!”
聞言。
朱標嘆了口氣:“其實兒臣查了才知道,秦淮河十六樓中,不乏朝中官員身影。”
“若人人沉迷于溫柔鄉,長此以往隊伍士氣也可能受影響。”
話音剛落,朱元璋被說中心中隱憂。
有關官員愛玩的風言風語,他最近聽過幾次。
明明已經嚴格規定大明官員俸祿,而且禁止收受賄賂。
那點錢只夠一家老小吃喝拉撒,官員們哪來的錢去快活?
一想到這里,朱元璋不那么淡定了。
“禁!必須禁!”
“你繼續查,有哪些官員不知檢點,全都記錄起來。”
“誰再違反,仗責六十。”
正所謂,飲食男女,食色性也。
他朱元璋也不是什么道德衛士,不允許男子傳宗接代。
但此類支出過于高昂,官員不可能在沒貪污的前提下日日流連忘返。
沒貪污?他絕對不信!
朱標應了下來,“那扭轉災禍的法子怎么辦?”
“給誰辦,也不能給這種人辦。”
今日之后,朱元璋給余閑蓋棺定論了。
“老子飄零半生,就沒見過人夜里耕百里地,百日還能行萬里路的。”
“什么意思?”朱標疑惑道。
“意思就是,有李善長、劉伯溫坐鎮,就沒有破不了的局。”
朱元璋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語重又心長。
“想當年,要不是這兩位點撥,咱也坐不上龍椅。”
“不就是個私塾先生嗎,余閑能做的,韓國公和誠意伯也能做到。”
話是這么說,但做起來就難了。
“兒臣不是信不過他們,只是大明不止有這兩人。”
朱元璋搖搖頭:“咱身邊最厲害的文臣都參破不了,還有誰能爭鋒?”
朱標幾番欲言又止,最后沉默下來。
如果余閑的智慧止步于私塾先生,又怎么能讓朱家父子三人、韓國公、誠意伯為難。
隱隱之中,朱標總覺得有些蹊蹺。
...
不知過了多久。
李善長、劉伯溫一路緊趕慢趕,又回到宮中。
朱元璋有些驚喜于二人的效率,但表情還算鎮定。
“一日不到,你們就破解了?”
二人不約而同的重重點頭,臉上洋溢著難掩的喜色。
李善長毫不猶豫的回答道:“雖然微臣徹夜未眠,但所幸參透玄機,所以特來復命!”
朱元璋眉毛上挑,轉而看向劉伯溫:“誠意伯也想到了?”
“微臣不才,剛想到暇思,便不敢再耽誤。”劉伯溫淡淡的說。
至此,朱元璋的心放回肚子里。
“既如此,那就從韓國公開始吧。”
李善長被欽點,底氣更加旺盛,挑釁地看了旁人一眼,互望一眼后,劉伯溫猶如老泰山巍然不動。
見敵不動,李善長胸有成竹的上前。
“臣以為,應對冰雪期災禍,可用三步走!”
聲音響徹大殿的同時,朱元璋的胃口被吊起來了。
就三步?這么簡單嗎?
不愧是朕的“蕭何”!
“第一步,廣積糧!”
“史書所記載的政局動蕩,皆因百姓缺糧,憤起造反,如果人人吃飽飯,百姓心中就沒有怒。”
“我朝有官糧,為各地災情、糧草調度應急使用,可實際應用時,因層層上報錯過救急最佳時間,例子比比皆是。
糧食運送短則幾日,長則十天半月,這點時間足夠把老百姓逼成餓鬼!”
想到這,李善長雙眼暗淡:“官員不敢私自開倉放糧,因為不管大明律,還是自古以來,這都是違逆國法的重罪。”
“若要根治,必須建立義倉。”
“義倉?”朱元璋眉頭微皺輕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