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
這本該是一個普通的早朝,同樣的天不亮起床,站在外面等門開,又站在里面等皇帝來,一副命很苦的樣子。
但不知怎的,殿內氣氛格外凝重,有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
于是官員們一個個都像打了雞血一樣,精神抖擻,生怕誰參著自己而自己累得像條死狗一樣,打不了嘴仗。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愛卿平身?!?/p>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p>
既定的流程后,溫尚書稍微醞釀醞釀情緒,第一個站出來,哭求:“陛下,臣有事啟奏!”
“誒,”皇帝卻擺擺手,制止了他,“正巧,朕有一喜事,要向眾愛卿宣布?!?/p>
溫尚書好不容易醞釀好的情緒,突然萎了,皇帝要宣布事情,有誰敢打斷。
溫尚書只得退回去,同時產生一種心慌的感覺。
他怎么覺著,皇帝要宣布的事情,對他十分不利呢?
皇帝開始憶往昔:“猶記得朕年輕時,酷愛游山玩水,于金陵一帶,與一柳姓姑娘有一露水情緣,可惜后來生了變故,朕與柳姑娘被迫分別。
如今十八年過去,朕才知道,當年離別時,柳姑娘腹中已有了身孕,朕的骨肉從此流落民間。
好在蒼天有眼,竟叫朕重遇皇兒,只一眼,朕就想起了他的母親,派人去查,果真查出那陳年舊事?!?/p>
殿中,眾臣子聽得目瞪口呆,大腦一片空白。
這這這這叫什么事?
那些早已站隊皇子的大臣心中慌亂,聽皇帝這意思,明顯對那位流落在外的皇子十分疼愛,如今太子未立,難道皇帝屬意那位民間皇子?
幾位皇子死死攥住拳頭,卻不敢將情緒外露。
溫尚書的臉有些蒼白,額頭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冒汗,他盯著站在武將最前面那挺拔背影,心中竟有一個猜測。
難道……
不、不可能!
溫尚書連忙將腦中的想法趕出去,仿佛不去想,事實就會被改變。
但往往,怕什么來什么。
溫尚書清楚地看見,皇帝欣慰又喜悅的目光落在溫言身上:“定國公,就是朕的皇兒?!?/p>
“不可能!”
溫尚書第一個驚叫出聲,倒把其他人嚇了一跳。
皇帝的眉毛因不悅而皺緊。
溫尚書不由渾身一冷,連忙出列跪下,聲音顫抖:“陛下恕罪,只是此事事關重大,還請皇上嚴查,切莫混淆皇家血脈。”
皇帝冷哼一聲:“這就用不著愛卿操心了,朕能將此事公布,便證明已經查的足夠清楚,滴血驗親也已經驗過了。”
正因為查得太清楚,現在才恨不得將溫尚書一家挫骨揚灰,碎尸萬段,若非怕打草驚蛇,此事早該有所了斷。
皇帝:“雖然定國公酷似其母,但難道你們沒發現,定國公長得,與朕也有幾分相似嗎?”
眾人看了看眉目如畫的溫言,又看了看還是個人的皇帝,沉默了。
“定國公手臂內側有與朕一模一樣的胎記,這也是證據?!被实鬯剖菬┝?,不愿多說,擺擺手,
“總之,此事朕已查明,絕不存在混淆血脈之說。朕現在還有另一要事宣布。”
眾人洗耳恭聽。
“朕年事已高,太子之位空懸,朕思慮再三,決意立定國公為太子,入主東宮,以安社稷。”
此言一出,滿朝嘩然,眾皇子不可置信地抬頭,嫉恨的目光落在溫言身上,那些站隊其他皇子的大臣臉色也驟變,心中震動慌亂不已。
雖然知道皇帝定然看重定國公,卻實在沒想到,他會如此著急地將定國公立為太子。
今日種種,先是皇帝有一流落在外的親子,后是溫言的身份,再是太子的選定。
一連串的事情發生得太突然,竟讓他們一點招架之力也無。
但,眾所周知,笑容不會消失,只會轉移,有人愁,就有人歡喜。
溫言回京這幾月,收攏了不少大臣在他戰隊中,如今那些人怎么也沒想到,本來是被溫言的人格魅力折服的,竟一不小心成了東宮一派的人。
正統!
眾皇子爭來爭去,不就是在爭這個位置嗎?
哎呀,真是不好意思呢~嘻嘻。
那些人努力讓自己表情嚴肅。
“父皇,這是不是……太草率了一點?”
眾皇子忍了又忍,還是有人忍不住,站出來說道,是三皇子。
“有何草率?”皇帝瞥了他一眼,“難道你認為定國公的才干,不足以坐上這位置?老三,朕記得前幾日你還說定國公乃棟梁之材吧。
還有你們,一個個的,也將定國公夸到天上去了,現在有什么不合適的?”
眾皇子被懟得啞口無言,心中卻有很多話要說。
棟梁之材,和治世之才,完全是兩碼事。
他們只知道,大武崇尚武力,戰火紛飛,武官的影響力比文官更大,誰能打仗,誰就是老百姓心中的英雄。
如今,鎮國公的時代結束了,定國公溫言正值少年,漫長的一生剛剛開始,就已蓋過鎮國公的名望。
他們這種有野心的皇子,誰不想要這樣的能臣?又怎么會貶低他?
他們就差沒將他夸到天上去,然后拿著號碼牌說——選我選我!
誰知道……這誰知道?。。?/p>
當初夸贊的、拉攏溫言的話,竟成了刺向他們的回旋鏢,扎得他們體無完膚。
皇帝見他們沒話說了,心下滿意,果然溫言的韜光養晦之計極為正確,若他一開始便表明身份,勢必在朝中遭到排擠。
但現在呢,溫言有他的支持,又有實打實的戰功,這些皇子為了拉攏他,還給他送了一些助力,溫言已在朝中站穩腳跟。
血脈、能力,他都有了,旁人說不出其他理由。
要說唯一弱的一點,就是生母出身太差,外家沒有助力。
但溫言最大的助力是他,難道這還不夠?
皇帝又將目光投向其他臣子:“你們還有何話說?”
心懷異議之人不敢輕舉妄動,而某一支持溫言的臣子出列,恭敬道:“陛下英明,臣等定竭盡所能,輔佐太子殿下。
微臣見過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