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三的雪粒裹著凜冽北風,在宣德殿飛檐上敲出細密鼓點。
顧昭跪坐在金磚鋪就的開筆禮席面,膝下三層軟墊都被寒氣浸透,
硯臺里的松煙墨凝結成灰黑色的冰碴。母親溫氏身著月白襦裙,裙擺繡著銀絲纏枝蓮紋,
踩著繡鞋悄然繞過屏風,將鎏金暖手爐塞進他袖中。
她指尖殘留著沉水香與護手脂的混合氣息,與紫毫筆的檀木味交織,在寒冬里暖出一絲溫意。
"昭哥兒,執筆。"父親寧國公玄色蟒紋錦袍掃過地面,腰間的鎏金虎符隨著動作輕響。
這位三朝元老征戰西北十余載,曾單槍匹馬奪回被胡人劫掠的十萬石糧草,
此刻卻屏息凝視著幼子。顧昭垂眸斂神,
室研究員操作精密儀器的記憶突然翻涌——那些分析土壤成分的離心機、記錄數據的電子屏,
此刻竟與手中羊毫奇妙重疊。六歲孩童的手腕意外沉穩,筆鋒如游龍入水,
"天道酬勤"四字落紙,墨痕里滲出的金粉在雪光中流轉。散場后回到寧國公府,
暖閣里早備好了銅制腳爐。溫氏的繡帕早已浸透熱水,她跪在軟墊上,
親手為兒子卸下被雪水浸透的外袍,指尖撫過他凍得發紅的耳垂:"今日在殿上可害怕?
"話音未落,寧國公已大步踏入內室,鐵鑄般的手掌輕輕按在顧昭肩頭:"字里有風骨,
但行事不可莽撞。"他望著兒子因救人而重新滲血的右臂,眸色深沉,
"三日前演武場的傷還未愈,今日又跳入寒潭......."父親不是常說,
習武之人當有俠義心腸?"顧昭仰起小臉,
前世身為科研工作者的執著與這具身體的天真完美融合,"若見死不救,才是真正的懦弱。
"溫氏心疼地摟住兒子,發間的玉簪蹭過他的額頭:"昭兒說得對,但也要愛惜自己。
"她轉身取出個青瓷小瓶,瓶身繪著并蒂蓮紋,"這是宮里太醫開的金瘡藥,
母后特意送來的。當年你父親在雁門關受箭傷,也是用這藥愈合的。"說罷,
輕輕為兒子涂抹傷口,每一下都帶著小心翼翼的力道寧國公聞言挑眉,
嘴角難得泛起笑意:"看來我兒這一救,倒救來了個伴讀的差事。"他展開皇后送來的懿旨,
目光掃過"著寧國公府幼子顧昭為永嘉郡主伴讀"的字句,"明日起便要入宮,可準備好了?
"說罷,從懷中掏出一枚刻著"昭"字的青銅令牌,"若在宮中遇到難處,
可持此牌調府中暗衛。暗衛統領是當年隨我出生入死的兄弟,絕對信得過。
"顧昭握緊母親遞來的紫毫筆,又將令牌貼身收好。燭火搖曳間,
他沒看到父母對視時交換的欣慰眼神——溫氏想起懷胎十月時,每日誦讀詩書,
腹中胎兒總在她念到《詩經》時輕輕踢動;寧國公則憶起兒子三歲時,
竟能指出書房兵書里一處陣法疏漏,那時便知這孩子天賦異稟。
這個曾在襁褓中攥著書卷不肯松手的孩童,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棟梁之材。
第二章 書院墨香十二歲生辰剛過,顧昭背著青竹書箱準備前往白鹿書院。
清晨的國公府還籠罩在薄霧中,溫氏將親手縫制的護膝塞進他行囊,
又往他袖中塞了個油紙包:"里頭是你愛吃的桂花糖糕,路上餓了就吃。這糖糕的方子,
還是你外祖母傳給我的,記得小時候你每次吃都要粘著我再做。
"她伸手撫平兒子衣角的褶皺,眼中滿是不舍,"在書院若受了委屈,
一定要派人回來告訴母親。記得每月十五,我會在佛堂為你祈福,點上你最喜歡的沉水香。
"寧國公站在垂花門前,手中握著把精鋼短劍。劍身刻著云雷紋,
劍柄纏著浸過桐油的鹿皮:"此劍名為'明志',隨我征戰多年。當年平定西南叛亂時,
我用它斬下叛將首級。"他將劍鞘鄭重地遞給顧昭,"讀書不忘武備,遇到不平之事,
也要有拔劍的勇氣。但切記,劍乃兇器,不可輕出。若是遇到真正的危險,不必顧忌太多,
保全自己最重要。"馬車啟動時,顧昭掀開簾子回望,只見母親紅著眼眶揮手,
鬢邊的珍珠釵微微晃動;父親則挺直脊背站在石階上,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
腰間的虎符在朝陽下泛著冷光。馬車漸漸遠去,顧昭打開母親塞進行李的錦囊,
里面除了常用的金瘡藥,還有一張寫滿叮囑的紙條,字跡工整娟秀,
每一筆都飽含著母親的牽掛。在書院里,
顧昭的書桌總擺著三件物什:母親寄來的沉香木鎮紙,
上面刻著"勤學明德"四字;父親的《平胡策》手稿,泛黃的紙頁間夾著幾片干枯的艾草,
那是父親當年征戰時留下的;還有永嘉送的青瓷香瓶,瓶身上繪著戲水鴛鴦。每當夜深人靜,
他便借著油燈研讀經史。遇到《周禮》中關于井田制的記載,
他會將前世所學的土地改革理論與之對照,在批注里寫下:"古今治國,均需藏富于民"。
遇到晦澀難懂之處,他會反復查閱書籍,甚至跑到藏書閣的最深處,尋找相關的典籍。
一日午后,他正在研究《齊民要術》中的農具圖譜,忽聽窗外傳來爭執聲。
原來是同窗陸子明嘲笑農家子弟王二柱"大字不識幾個,也配進白鹿書院"。
顧昭將狼毫重重拍在硯臺上,大步走出書屋:"子明兄可知,若無農人耕種,你我早餓死了?
"他當眾展示自己改良犁具的圖紙,詳細講解著每一處改進的原理,"真正的學問,
應如謝先生所言,格物致知,經世濟民。"這場爭論過后,顧昭不僅幫助了王二柱,
還和他成為了好友,經常一起探討農事。當晚,顧昭收到母親新寄來的家書,
信中夾著一片曬干的艾草葉:"昭兒,聞你在書院維護同窗,甚慰。但不可與人結怨,
萬事以和為貴。另附驅蚊方,
可教給廚房制作......"而父親的信則只有寥寥數字:"做得好。下月歸家,
考校你騎射。"看著父母的來信,顧昭心中充滿了溫暖和動力,更加堅定了自己求學的信念。
第三章 游學奇遇十五歲金秋,顧昭高中解元那日,寧國公府張燈結彩。
溫氏親自下廚做了兒子最愛吃的鱸魚膾,
魚身上撒著 freshly picked 紫蘇葉,還特意讓人從蘇州運來糯米,
蒸了八寶飯。廚房里,溫氏一邊忙碌,一邊向廚娘叮囑著兒子的口味喜好,
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寧國公則破天荒地拿出珍藏多年的女兒紅,
酒壇上的封泥已有裂紋:"這酒,本是要等你成親時喝的。"他斟滿酒杯,
目光中難得有了幾分柔和,"但今日,值得一醉。"席間,
寧國公說起自己年輕時的游學經歷:"那時我跟著老國公走遍大江南北,
在潼關見過流民易子而食,在揚州見過鹽商一擲千金。正是這些見聞,
讓我明白何為家國大義。"他拍著顧昭的肩膀,"此次謝先生帶你游學,你當用心體察民情,
莫負所學。遇到不平之事,若需援手,可持此令箭調附近駐軍。"說罷,
將一枚刻著"寧"字的鎏金令箭放在兒子面前,令箭上的紋路精致,
每一道都仿佛訴說著寧國公府的榮耀。溫氏則連夜為兒子收拾行囊,
將防潮的油紙裹好的家書塞進箱底:"這二十封信,每封都寫了不同的應對之策。
若遇到難處,就看看這些信。"她撫摸著顧昭日漸堅毅的臉龐,"但更要記得,平安歸來。
這枚玉佩,是你出生時大師開過光的,務必貼身戴著。"收拾行李時,
溫氏還特意將兒子小時候的一件舊衣裳疊好放進行李箱,那上面還留著兒子兒時的氣息。
游學隊伍從金陵出發,乘船沿長江而上。顧昭每日記錄沿途風土人情,繪制水利圖。
行至江州地界,龜裂的河床如大地皸裂的傷口,枯黃的稻梗在風中瑟瑟發抖。他蹲在田壟上,
指尖碾碎板結的土塊,前世在西北考察旱情的記憶洶涌而來"用竹筒和陶瓦!"他突然起身,
在沙地上畫出灌溉系統草圖,"將竹筒斜埋成導水槽,用陶片過濾泥沙,
再挖蓄水池......"正當他指揮農戶施工時,遠處傳來馬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