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軍的家在城郊的筒子樓里,斑駁的墻皮上爬滿歲月的裂痕。父親在建筑工地做苦力,
常年佝僂的脊背永遠沾著水泥灰;母親在菜市場賣菜,指甲縫里嵌著洗不凈的泥垢。
家里唯一的電器是那臺老掉牙的風扇,轉動時總發出令人煩躁的吱呀聲。每天清晨五點,
王小軍就跟著母親去菜市場幫忙。他負責給菜品灑水、整理攤位,看著母親和顧客討價還價,
為了幾毛錢的差價爭得面紅耳赤。“小軍這孩子真懂事,這么小就知道幫家里干活。
”偶爾有熟客這樣夸贊,母親總會笑著應和,轉頭卻悄悄抹淚:“都是家里窮,苦了孩子。
”學校是他短暫逃離現實的避難所。王小軍努力讓自己融入集體,主動幫同學值日,
把珍藏的零食分給大家。他會在課間陪男生們打籃球,
盡管總是笨手笨腳;也會在女生討論明星時,默默記下她們喜歡的偶像。
同學們都說他“脾氣好”“熱心腸”,卻沒人真正走進他的內心。
他的自卑像影子般如影隨形。看著同學們穿著嶄新的運動鞋,背著名牌書包,
他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那雙開膠的帆布鞋往褲腿里藏。交學費時,
母親東拼西湊的零錢被班長當眾數了三遍,硬幣掉在地上的聲音,至今仍在他耳邊回響。
課堂上,盡管他努力聽講,可那些復雜的公式和英文單詞卻像天書。每當老師提問,
他總是低著頭,手心冒汗,生怕被叫到名字。即便答對了,得到老師表揚時,
他也只是紅著臉,小聲說句“謝謝”,然后迅速坐下。放學后,
他不敢像其他同學那樣去網吧、游戲廳。他會早早回家,幫母親做飯,
給父親按摩疲憊的肩膀。夜晚,他趴在昏暗的臺燈下寫作業,老舊的燈泡時不時閃爍,
仿佛在嘲笑他黯淡的未來。在學校里,他總是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周圍人的臉色,
生怕說錯話、做錯事。同學間的玩笑,他總是賠著笑臉附和,哪怕心里并不覺得好笑。
他努力討好每一個人,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
隨時可能被風吹散。這種小心翼翼的生活,讓他學會了隱藏真實的自己。
他把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埋在心底,用燦爛的笑容和熱心的舉動偽裝自己,
卻在深夜里獨自舔舐傷口,任淚水浸濕枕頭。清晨六點,王小軍的鬧鐘準時響起。
他輕手輕腳地從床上爬起,生怕吵醒還在熟睡的父母。簡單洗漱后,
他對著鏡子整理好有些破舊的校服,領口處母親新縫的補丁格外顯眼。教室里,
王小軍坐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上課鈴響起時,他總會挺直腰板,全神貫注地盯著黑板。
盡管努力聽講,可那些數學公式、英語單詞卻像調皮的精靈,怎么也不肯鉆進他的腦袋。
作業本上密密麻麻的紅叉,是他每天都要面對的“老朋友”。課間十分鐘,同學們嬉笑打鬧,
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王小軍偶爾也會被幾個男生拉去打球,但更多時候,他只是站在一旁,
看著大家盡情玩耍。他不敢主動加入,怕自己笨拙的動作成為笑柄。放學鈴聲響起,
王小軍總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他慢悠悠地收拾著書包,把課本、作業本整齊地疊好,
再小心地塞進書包。走出校門時,夕陽的余暉灑在他身上,拉出長長的影子。
那個平常的傍晚,當陳勤帶著同伙攔住他時,王小軍的世界瞬間崩塌。
耳光的刺痛、拳腳的擊打,比身體上的疼痛更難受的,是內心的屈辱。他不敢反抗,
甚至不敢大聲呼救,只能默默承受著這一切。回到家,他強裝鎮定,
告訴父母只是不小心摔了一跤。面對母親關切的目光,他把頭埋得很低,生怕被看出破綻。
夜晚躺在床上,他翻來覆去睡不著,陳勤囂張的笑聲、同學們的指指點點,
在腦海中不斷回響。從那以后,校園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惡意。走廊上,
同學們的竊竊私語讓他如芒在背;教室里,偶爾傳來的嘲笑聲像鋒利的刀子,
割著他脆弱的神經。他變得越來越沉默,上課不再積極抬頭,課間也不再靠近人群,
只是把自己蜷縮在座位上,像一只受了傷的刺猬。兩周后的那個傍晚,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
當陳勤再次帶人攔住他時,壓抑已久的情緒終于爆發。彈簧刀出鞘的瞬間,
王小軍仿佛看到了另一個自己。鮮血染紅了深秋的街道,也染紅了他的人生。自首后,
王小軍被帶到了警局。冰冷的鐵窗、陌生的環境,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和孤獨。
但比起這些,他更害怕面對家人失望的眼神,更害怕回到那個充滿惡意的校園。
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學校。教室里、走廊上,到處都是關于王小軍的議論。
有的同學震驚不已,不敢相信那個沉默寡言的男孩竟然會做出這樣的事;有的則幸災樂禍,
說他早就該得到教訓;還有些人添油加醋,把事情說得更加夸張。“沒想到他這么狠,
居然動刀子!”“早知道他就不是什么好人,平時看著就怪怪的。”“活該,
被欺負這么久才反抗,真是個窩囊廢!”老師們的態度更是讓人心寒。
原本就對王小軍學習成績不滿的班主任,在課堂上公開指責:“有些同學,平時不努力學習,
盡干些違法亂紀的事!這種行為不僅害了自己,也影響了整個班級的風氣!
”其他老師在閑聊時,也會搖頭嘆息:“好好的孩子,怎么就走上了這條路呢?
肯定是平時品行就有問題。”曾經一起玩耍的同學,此刻也紛紛與他劃清界限。
有人甚至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各種不實言論,對王小軍進行人身攻擊。那些惡毒的話語,
像一把把利刃,一次次刺痛著他的心。在看守所里,王小軍每天都在悔恨和恐懼中度過。
他無數次想起父母知道真相后的表情,想起他們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卻換來這樣的結局。
深夜里,淚水浸濕了枕頭,他多希望這只是一場噩夢,醒來后一切都能回到從前。
他開始寫日記,把內心的痛苦和悔恨都傾訴在字里行間。“我不該用這種方式反抗,
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更對不起那些被我傷害的人。”每寫一個字,
都像是在割自己的心。他也會想起在學校的點點滴滴。想起上課時老師認真講課的模樣,
想起同學們一起玩耍的快樂時光。如果當初自己能勇敢一點,如果當初有人能幫幫他,
也許一切都不會變成現在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里的議論聲漸漸平息,
但這件事帶來的影響卻遠未結束。一些同學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想起曾經對王小軍的冷漠和嘲笑,內心也會感到愧疚。有個曾經在背后議論過他的女生,
偷偷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歉意:“對不起,當初我不該跟著別人一起嘲笑你。
如果我們能多關心你一點,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這封信,
王小軍永遠也沒有機會看到。老師們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一次班會上,
班主任罕見地沉默了許久,最后只說了一句:“我們都應該反思,在這件事情上,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在看守所的日子里,王小軍每天都在等待。等待審判的結果,
等待父母的探視,等待著有一天能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他知道,
自己犯下的錯無法輕易彌補,但他愿意用余生去贖罪。父母每周都會來探視,隔著玻璃,
母親總是淚流滿面,父親則強忍著淚水,告訴他要好好改造。看著父母日益憔悴的面容,
王小軍的心就像被無數根針扎著。他開始努力學習法律知識,
參加看守所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早日獲得新生,
能有機會彌補對家人、對社會造成的傷害。經過漫長的等待,審判的日子終于到來。法庭上,
王小軍低著頭,認真聆聽著法官的判決。當聽到判決結果的那一刻,他的心中五味雜陳。
這既是對他的懲罰,也是他人生新的開始。走出法庭,陽光灑在身上,溫暖卻又刺眼。
他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充滿了未知和挑戰。但他不再害怕,因為他已經學會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