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神秘轉學生與午夜琴音九月的梧桐葉簌簌落在槐城三中的校道上,
林夏拖著行李箱站在教學樓前,仰頭望著鐘樓頂端那口銅鐘。
傳聞這口鐘每逢月圓之夜會發出低沉的嗡鳴,像極了某種古老的嘆息。“嘿,新生!
”清爽的男聲打斷了她的思緒。穿著白襯衫的男生倚在梧桐樹干上,指尖轉著一支鋼筆,
陽光穿過他微卷的發梢,在眼底投下細碎的光斑,“推理社招新,要來挑戰一下嗎?
”林夏挑眉,注意到他胸前別著的校徽——沈硯,高二(3)班,推理社社長。
這個名字她在入學前就有所耳聞,傳聞他曾僅憑一張收據便破解了圖書館古籍失竊案。
“聽說你們社最近在查‘午夜琴房的詛咒’?”她淡淡開口,
目光轉向遠處那棟被爬山虎覆蓋的琴房小樓,“上周有人在琴房里發現了帶血的琴譜,對吧?
”沈硯的瞳孔微微收縮,臉上卻浮起饒有興致的笑意:“看來你做了不少功課。沒錯,
現在琴房每晚都會傳出斷斷續續的《月光奏鳴曲》,但監控顯示根本沒人進去過。
”當晚十點,林夏站在琴房門口,指尖輕輕撫過斑駁的木門。身后傳來輕微的腳步聲,
沈硯舉著手機照亮,屏幕上顯示著琴房的平面圖:“這里有三個出入口,前門和兩側的側門,
但昨晚值班的保安說三個門都上了鎖。”林夏忽然伸手按住他的手腕,將手機光線轉向地面。
在月光的勾勒下,水泥地上隱約有一道細長的痕跡,從琴房門口延伸到旁邊的灌木叢。
她蹲下身,指尖沾起一點淡藍色的粉末:“是熒光粉,常見于舞臺化妝用品。
”沈硯瞳孔微縮,迅速掏出隨身攜帶的物證袋:“昨天早上清潔工說在門口撿到半片亮片,
看來不是偶然。”琴房內,月光透過百葉窗的縫隙灑落,在鋼琴上投下蛛網狀的光影。
林夏打開手機電筒,光束掃過琴鍵,忽然定格在中央C鍵上——那里有一道細微的劃痕,
像是被尖銳物體劃過。“看這里。”沈硯的聲音從身后傳來,他正蹲在落地窗前,
指尖指著窗框上的一道磨損痕跡,“像是被鋼絲之類的東西反復摩擦過。”林夏皺眉,
目光忽然被鋼琴上的琴譜吸引。那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
但譜面上用紅筆做了許多奇怪的標記,某個小節的音符被圈了起來,
旁邊寫著“19:07”。“這個時間點...”沈硯喃喃自語,
忽然掏出手機查看學校官網,“上周三的合唱比賽,琴房在那個時間段被用來存放道具。
”兩人對視一眼,同時轉身走向門口。就在這時,窗外忽然閃過一道黑影,
伴隨著琴弦斷裂的刺耳聲響。林夏迅速沖出門外,只見灌木叢中閃過一抹藍色衣角,
卻在她趕到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回到教室后,林夏打開書包,一張泛黃的報紙滑落在地。
頭版標題赫然寫著:“音樂老師墜樓身亡,真相究竟為何?
”照片上的年輕女子抱著一把小提琴,嘴角掛著一抹神秘的微笑,
右下角的日期是——2003年9月19日,正好是二十年前的今天。
第二章:舊案疑云與雙生智慧“你說什么?!”沈硯盯著林夏手中的報紙,
眼中閃過震驚之色,“這是我們學校二十年前的舊案,當時警方認定是自殺,
但據說現場有很多疑點。”林夏點頭,指尖劃過報紙上女子的臉:“她叫蘇月,
是當時的音樂老師。我母親曾經和她是同事,昨天收拾行李時,
這張報紙突然從舊課本里掉出來,而我母親今天早上卻突然告訴我不要接近琴房。
”沈硯皺眉,掏出筆記本開始記錄:“時間上的巧合確實可疑。
蘇月墜樓的地點是琴房后的小山坡,而昨晚我們在灌木叢里發現的腳印,
方向正好是通往那里。”兩人決定從蘇月的人際關系入手。通過檔案查詢,
他們發現蘇月生前有一個名叫陸明的學生,當時是高三(1)班的班長,
也是校合唱團的領唱。更巧合的是,陸明現在正是高三(3)班的班主任,
也就是沈硯的班主任。當天下午,林夏以請教問題為由來到陸明的辦公室。
中年教師推了推眼鏡,目光溫和:“聽說你對音樂很感興趣?
蘇老師當年確實是個很優秀的音樂人,只可惜...”他的聲音忽然低沉下去,“有些事情,
過去了就該讓它過去。”林夏注意到他袖口露出的一道疤痕,形狀像是被琴弦劃傷的。
離開辦公室后,她立刻給沈硯發消息:“陸明手上有舊傷,時間大概在二十年左右。
”與此同時,沈硯正在調查蘇月墜樓當天的天氣情況。他盯著電腦屏幕,
瞳孔驟然收縮——2003年9月19日,槐城遭遇了罕見的暴風雨,
氣象臺記錄顯示當晚八點左右有強烈的雷電活動。“雷電...”他喃喃自語,
忽然想起琴房里的鋼琴。如果當時有人在琴房內使用金屬物品,很可能會引發雷擊。
他迅速撥通林夏的電話:“蘇月的墜樓可能不是自殺,而是被設計成自殺的謀殺!”當晚,
兩人再次潛入琴房。沈硯打開手電筒,光束掃過鋼琴內部:“如果兇手在琴弦上連接了導線,
利用雷電制造高壓電流,就能讓蘇月在彈琴時觸電,從而失足墜樓。”林夏點頭,
目光忽然被鋼琴底部的一個小盒子吸引。她小心翼翼地打開,里面是一張泛黃的樂譜,
封面上寫著《安魂曲》,作曲人一欄赫然簽著“蘇月”的名字。“這是她未完成的作品。
”沈硯低聲說,忽然注意到樂譜邊緣有一些奇怪的符號,“像是摩斯密碼。
”兩人立刻開始破譯,隨著一個個字母被解讀出來,
一段令人震驚的文字逐漸顯現:“陸明...篡改成績...合唱團名額...”就在這時,
窗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沈硯迅速吹滅手電筒,拉著林夏躲到鋼琴后面。透過縫隙,
他們看到一個黑影走進琴房,手中拿著一把鋼絲鉗,正是昨晚在灌木叢中看到的藍色衣角!
黑影走到鋼琴前,似乎在尋找什么。林夏屏住呼吸,感覺沈硯的手悄悄伸進口袋,
摸到了隨身攜帶的報警器。就在黑影即將發現他們時,沈硯突然按下按鈕,
刺耳的警報聲在寂靜的校園里回蕩。黑影慌亂中轉身逃跑,沈硯立刻追了上去。
林夏抓起那本樂譜,緊隨其后。兩人在月光下追逐著,眼看就要抓住黑影,
卻見他突然翻過圍墻,消失在夜色中。回到琴房后,沈硯打開手機照明,
臉色凝重:“剛才在拉扯中,我扯下了他的校徽。”他攤開手掌,露出半枚校徽,
上面清晰地印著“槐城三中”的字樣,以及一個模糊的班級編號——“高三(1)班”。
第三章:血色音符與雙生羈絆深夜的推理社辦公室里,沈硯和林夏圍坐在桌前,
面前擺著各種線索:帶血的琴譜、熒光粉、半枚校徽、破譯的摩斯密碼。墻上的白板上,
“蘇月案”和“午夜琴房事件”被一條紅線連接起來,旁邊寫滿了各種推測。
“陸明當年篡改了合唱團的名額,很可能是為了讓某個學生獲得保送資格。”沈硯咬著筆帽,
目光落在白板上的“高三(1)班”字樣,“而這個學生,很可能就是現在的黑影。
”林夏點頭,翻開蘇月的《安魂曲》樂譜:“這首曲子的旋律里隱藏著摩斯密碼,
說明蘇月當時已經發現了陸明的所作所為,想要通過樂譜揭露真相。
但為什么二十年后才出現這些離奇事件?”話音未落,
沈硯的手機突然收到一條匿名消息:“想要真相,明晚十點,琴房見。”兩人對視一眼,
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警惕。但他們清楚,這可能是接近真相的唯一機會。第二天晚上,
琴房外的梧桐樹下,沈硯和林夏提前半小時到達。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他們身上,
形成一片斑駁的光影。林夏注意到沈硯的手始終放在口袋里,
那里藏著一個小型錄音筆和防狼噴霧。十點整,琴房的門“吱呀”一聲打開。
一個戴著兜帽的身影走了出來,手中抱著一把小提琴。他站在月光下,
緩緩摘下兜帽——竟然是高三(1)班的學生,陳默。“你們果然來了。
”陳默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蘇老師是我的姑姑,二十年前,
她就是為了保護我才被陸明害死的。”據陳默透露,
當年陸明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獲得音樂學院的保送名額,篡改了合唱團的選拔成績,
將原本應該入選的陳默替換掉。蘇月發現后,打算向學校舉報,卻在當晚被陸明設計殺害,
偽裝成自殺。“上周我在整理姑姑的遺物時,發現了那本《安魂曲》樂譜,
里面夾著一張紙條,寫著‘9月19日,真相將重現’。”陳默紅著眼睛說,
“我本來想在今天晚上用姑姑的小提琴演奏這首曲子,讓更多人聽到她的聲音,
卻沒想到...”他的話還沒說完,遠處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陸明的身影從黑暗中走出,手中拿著一把水果刀,眼神瘋狂:“你們這些小鬼,
為什么就是不肯放過我!”沈硯迅速將林夏護在身后,同時掏出手機準備報警。
但陸明已經沖了過來,刀刃在月光下閃著寒光。千鈞一發之際,
陳默突然舉起小提琴砸向陸明,琴弦斷裂的聲音與警笛聲幾乎同時響起。警察趕到時,
陸明已經被制服。在他的辦公室里,警方搜出了當年篡改成績的原始文件,
以及用來制造“午夜琴音”的錄音設備。原來,他為了阻止陳默揭露真相,
故意在琴房制造鬧鬼的假象,試圖嚇退調查者。黎明時分,沈硯和林夏站在琴房的露臺上,
看著第一縷陽光灑在校園里。陳默抱著修復好的小提琴,正在練習《安魂曲》,
悠揚的琴聲中,似乎帶著一絲釋然。“其實,你早就懷疑陳默了,對嗎?
”林夏轉頭看著沈硯,“從他校服上的熒光粉,到他總是刻意回避琴房的話題。
”沈硯笑了笑,指尖輕輕拂過她被風吹亂的發絲:“而你,
從一開始就知道蘇月的案件和轉學有關,對嗎?林教授的女兒,果然名不虛傳。”林夏一愣,
隨即也笑了。原來,他們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身份——沈硯的父親是當年調查蘇月案的警察,
而林夏的母親正是蘇月生前最好的朋友。命運的紅線,
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將他們綁在了一起。第四章:終章·晨光中的雙重解答一周后的清晨,
槐城三中的禮堂里座無虛席。陳默站在舞臺上,手中的小提琴泛著柔和的光澤。
當《安魂曲》的第一個音符響起時,整個禮堂仿佛被晨光籠罩,溫柔而莊嚴。
林夏坐在觀眾席上,看著沈硯在后臺忙碌的身影,嘴角不禁揚起微笑。經過這幾天的相處,
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她負責觀察細節,他負責邏輯推理,就像一對天生的搭檔。
演出結束后,陳默走到他們面前,眼中已經沒有了之前的陰霾:“謝謝你們,
讓姑姑的真相得以大白。”沈硯拍了拍他的肩膀:“接下來,好好準備高考吧。
蘇老師一定希望你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在這時,林夏的手機突然響起。她接起電話,
臉色微微一變:“是我母親,她想讓我們去一趟音樂學院,
說有關于蘇月老師的遺物要交給我們。”在音樂學院的檔案室里,
林夏的母親拿出一個精致的木盒:“這是蘇月臨走前交給我的,她說如果有一天她遭遇不測,
就把這個交給值得信任的人。”木盒里裝著一本樂譜,封面上寫著《雙生協奏曲》,
作曲人是蘇月和另一個陌生的名字——顧言。翻開樂譜,里面夾著一張泛黃的照片,
照片上是年輕的蘇月和一個穿著白大褂的男生,他們站在琴房門口,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
“顧言是蘇月的大學同學,也是她的初戀。”林夏的母親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