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kwgc"></ul>
    <li id="akwgc"></li>
    <ul id="akwgc"></ul>
  • <strike id="akwgc"><s id="akwgc"></s></strike>
    <th id="akwgc"><menu id="akwgc"></menu></th>
    
    <strike id="akwgc"><nav id="akwgc"></nav></strike>
    <strike id="akwgc"></strike>
    <strike id="akwgc"></strike>
  • 精彩小說盡在靜閱文字網! 手機版

    您的位置 : 靜閱文字網 > 古代,職場 > 張明遠傳_精選章節

    精選章節

    發表時間: 2025-05-24 21:01:13

    第1章江南的雨季總是來得突然而綿長。張明遠站在破舊的屋檐下,

    望著如簾的雨水從茅草縫隙間滴落,在地上匯成一個個小水洼。

    他下意識地摸了摸袖中的書卷,確認它們沒有被雨水打濕,這才松了口氣。"明遠,吃飯了。

    "屋內傳來母親沙啞的呼喚。"來了,娘。"張明遠應了一聲,小心地跨過門檻,

    走進昏暗的屋內。屋內陳設簡陋,一張木桌,兩把竹椅,墻角堆著幾捆柴火。

    桌上擺著一碗青菜和兩碗稀粥,這就是他們母子倆的晚餐。

    張明遠的母親李氏是個四十出頭的婦人,歲月的風霜在她臉上刻下深深的皺紋,

    但眉眼間仍能看出年輕時的秀美。"今天抄書賺了多少錢?"李氏輕聲問道,

    將稍稠的那碗粥推到兒子面前。張明遠搖搖頭,把粥碗推回去:"娘,您喝這碗。

    我今天抄了三十頁《論語》,得了十五文錢。"他從懷中掏出幾枚銅錢放在桌上,

    "書肆老板說,下個月朝廷要印新版的《五經正義》,需要大量抄手,工錢會多些。

    "李氏看著兒子消瘦的臉龐,心疼地說:"你正在長身體,該多吃些。科舉在即,

    別累壞了身子。""娘放心,兒子不累。"張明遠露出一個笑容,低頭喝了一口稀粥。

    米粒少得幾乎可以數清,但他喝得認真,仿佛在品嘗什么美味。夜深人靜時,

    張明遠就著微弱的油燈繼續苦讀。燈芯剪了又剪,只為多省些燈油。

    他手中的《論語》已經翻得卷邊,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批注。窗外雨聲漸歇,

    偶爾傳來幾聲蛙鳴。"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張明遠輕聲誦讀,手指在書頁上輕輕摩挲。

    他想起父親生前常說的一句話:"讀書人不求錦衣玉食,但求無愧于心。

    "父親是個落第秀才,一生清貧,卻在鄉里頗有聲望,常為人調解糾紛,代寫書信。

    父親去世那年,張明遠才十二歲。臨終前,父親拉著他的手說:"明遠,為父無能,

    未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你天資聰穎,定要刻苦讀書,將來做個清正廉明的好官。

    "說完便咽了氣,留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回憶至此,張明遠眼眶微熱。他揉了揉眼睛,

    繼續埋首書中。油燈將他的影子投在墻上,顯得格外高大。轉眼到了鄉試的日子。

    張明遠背著簡單的行囊,告別母親,踏上了去省城的路。臨行前,

    李氏將一枚銅錢縫進他的衣角:"這是你爹留下的最后一文錢,帶著它,

    就像帶著我們的期盼。"省城比張明遠想象中還要繁華。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行人衣著光鮮,

    與他家鄉的窮鄉僻壤形成鮮明對比。考場外已經聚集了數百名考生,有的錦衣華服,

    前呼后擁;有的像他一樣衣衫簡樸,形單影只。"聽說這次主考官是禮部侍郎王大人,

    最重經義。""非也非也,我舅父在衙門當差,

    說王大人其實偏愛詩詞..."耳邊傳來考生們的竊竊私語,張明遠默默站在一旁,

    手心沁出汗水。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鄉試,心中的緊張難以言表。入場鐘聲響起,

    考生們排隊接受檢查。輪到張明遠時,差役粗暴地翻檢他的考籃和衣物,

    連母親給他帶的干糧都被掰開檢查是否有夾帶。"窮酸樣,也來考舉人?

    "差役不屑地嘟囔著,將考籃扔還給他。張明遠沒有理會,恭敬地接過考籃,

    按照號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棚。考棚狹小簡陋,僅容一人坐臥,但對他來說已經足夠。

    試卷發下,題目是《論君子之道》。張明遠深吸一口氣,提筆蘸墨,

    在草稿紙上寫下第一個字。然而,或許是太過緊張,他的手腕竟有些發抖,墨汁滴在紙上,

    暈開一片黑色。"冷靜...冷靜..."他在心中默念,閉上眼睛片刻。再睜開時,

    眼前浮現出母親期盼的眼神和父親臨終的囑托。手腕漸漸穩了下來,文思如泉涌般傾瀉而出。

    三場考試結束,張明遠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簡陋的客棧。等待放榜的日子格外漫長,

    他幾乎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只能每天吃一頓最簡單的飯菜。放榜那日,

    張明遠早早來到貢院外。紅榜高懸,人頭攢動。他從最后一名往前看,心跳如鼓。

    一百名、八十名、五十名...直到看完所有名字,也沒找到"張明遠"三個字。落第了。

    張明遠站在榜前,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氣。周圍歡呼聲、哭泣聲交織在一起,

    卻似乎與他無關。他木然地轉身離開,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走著,直到雙腿發軟,

    才在一座小橋邊坐下。橋下流水潺潺,倒映著他憔悴的面容。張明遠想起臨行前母親的叮囑,

    想起家中可能已經斷糧的窘境,淚水終于奪眶而出。"年輕人,為何在此哭泣?

    "一個溫和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張明遠慌忙擦干眼淚,轉身看見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

    身著樸素但整潔的灰色長袍,手持一根竹杖。

    "晚生...晚生只是..."張明遠一時語塞。老者在他身旁坐下,目光慈祥:"落第了?

    "張明遠羞愧地點點頭。"老朽姓周,曾在朝中為官,現已致仕回鄉。"老者自我介紹道,

    "看你衣著,想必是寒門學子吧?""晚生張明遠,家父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

    "張明遠恭敬地回答。周老先生點點頭:"科舉之路本就艱難,何況寒門子弟。不過,

    一次失敗算不得什么。老朽當年也是第三次才考中秀才。

    "張明遠驚訝地看著眼前這位氣度不凡的老者,沒想到他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平日以何為生?"周老先生問道。"幫人抄書,偶爾也代寫書信。

    ""可愿到老朽家中抄錄一些書籍?工錢不會虧待你。

    "張明遠連忙起身行禮:"多謝老先生厚愛,晚生感激不盡。"就這樣,

    張明遠跟隨周老先生來到城西一處清幽的宅院。院中花木扶疏,書房里藏書滿架,

    讓他目不暇接。"這些書你可隨意翻閱,"周老先生說,"每日抄錄三小時即可,

    其余時間可自行讀書。"對嗜書如命的張明遠來說,這簡直是天降之喜。他白天認真抄書,

    晚上如饑似渴地閱讀周老先生收藏的典籍。更難得的是,周老先生不時指點他文章之道,

    講解經義要旨。"做文章如同做人,貴在真誠。"周老先生常說,

    "那些堆砌辭藻、空談道理的文章,看似華麗,實則空洞。真正的好文章應當言之有物,

    字字發自肺腑。"三個月后,張明遠辭別周老先生回鄉。臨行前,

    周老先生送他一套親手批注的《四書章句集注》和十兩銀子。"明年再試,必有收獲。

    "周老先生拍著他的肩膀說。回到家鄉,張明遠發現母親因日夜操勞而病倒。

    他用周老先生給的銀子請來大夫,親自煎藥服侍。待母親病情好轉,

    他白天幫人抄書、代寫書信,晚上挑燈夜讀,將周老先生教導的知識融會貫通。

    又是一年鄉試季。這次張明遠從容許多,入考場前,他摸了摸衣角母親縫的那枚銅錢,

    心中默念父親的名諱。考題是《論治國平天下》。張明遠沉思片刻,

    想起周老先生的教誨:"為政之道,始于修身。不修己身,何以治人?

    "他提筆寫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文章一氣呵成,字字鏗鏘。三場考試下來,張明遠感覺比上次順暢許多,

    但仍不敢有絲毫松懈。放榜之日,張明遠在紅榜第二十七名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愣在原地,

    直到周圍響起祝賀聲才回過神來。中了!他張明遠終于考中了舉人!按照慣例,

    新科舉人要拜見主考官。當張明遠恭敬地站在王大人面前時,

    這位嚴肅的考官竟露出一絲微笑。"你的文章老成持重,見解獨到,

    尤其關于'清廉為官之本'的論述,深得吾心。"王大人說,"希望你日后為官,

    能如文章中所寫,真正做到清正廉明。""學生謹記大人教誨。"張明遠深深一揖。

    回到家鄉,縣令親自登門道賀,鄉鄰們紛紛前來拜訪,那個曾經冷清的小院一時門庭若市。

    母親李氏喜極而泣,在丈夫靈位前焚香告慰。不久,朝廷任命下來,

    張明遠被派往鄰省一個偏遠小縣擔任主簿。臨行前夜,母親將一枚嶄新的銅錢縫進他的官服。

    "兒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記住你父親的遺愿,做個好官。"李氏語重心長地說。

    張明遠跪地叩首:"兒子定不負父母期望。"新官上任,

    張明遠很快發現這個看似平靜的小縣實則暗流涌動。縣令劉大人是個圓滑的老官僚,

    與當地豪強孫家關系密切。孫家壟斷了縣里的糧食買賣,常以低價收購農民糧食,高價賣出,

    百姓敢怒不敢言。"張主簿年輕有為,將來前途無量啊。"第一次見面,

    劉縣令拍著張明遠的肩膀,話中有話,"咱們這地方雖小,但只要懂得'規矩',

    日子還是很滋潤的。"張明遠不動聲色地回應:"下官初來乍到,還請大人多多指教。

    "第二天,孫家派人送來一份"見面禮"—一個精致的錦盒,

    里面裝著二十兩銀子和一張地契。張明遠看著這份厚禮,眉頭緊鎖。收下,

    就意味著與孫家同流合污;拒絕,則可能得罪當地勢力。

    他想起周老先生曾說過的話:"為官者當時刻謹記,民脂民膏,取一文則不值一文。

    "張明遠合上錦盒,對來人說:"請轉告孫老爺,張某初到任上,無功不受祿。

    待日后為縣里做了實事,再領孫老爺的好意不遲。"來人臉色一變,悻悻而去。不出所料,

    從那天起,張明遠的工作處處受阻。

    稅的建議被劉縣令以各種理由擱置;衙門里的書吏們對他陽奉陰違;甚至他去街邊面攤吃飯,

    都會發現價格比旁人貴上幾分。一天深夜,張明遠在燈下批閱文書,忽然聽到窗外有響動。

    他警覺地吹滅油燈,躲在門后。不一會兒,一塊石頭破窗而入,砸在書桌上,

    石頭上綁著一張紙條:"不識抬舉的東西,小心性命!"張明遠攥緊拳頭,卻沒有恐懼。

    他輕輕撫摸官服上的那枚銅錢,想起父母的期望和周老先生的教誨,心中反而更加堅定。

    第二天,他像沒事人一樣照常辦公,甚至主動請纓去最偏遠的鄉村核查稅賦。在那里,

    困苦的景象:白發老農因交不起租子被逼賣女;瘦弱的孩童在田間拾穗充饑...回到縣衙,

    張明遠秘密寫了一封長信,詳細記錄了孫家與劉縣令勾結的證據,

    連同那塊威脅他的石頭一起,托可靠之人送往省城周老先生處。"清正廉明不是空話,

    "他在信中寫道,"學生寧可丟官,也不愿同流合污。"等待回音的日子里,

    張明遠表面上順從劉縣令的安排,暗地里卻走訪民間,收集更多證據。

    他發現孫家不僅盤剝百姓,還私吞朝廷賑災糧款,罪行累累。一個月后,

    省里突然派來巡察御史。這位御史不是別人,正是周老先生的學生,

    現任都察院御史的陳大人。在確鑿證據面前,劉縣令和孫老爺束手就擒,全縣震動。

    結案那天,陳御史當眾宣布:"張主簿清正廉明,不畏強權,實為百官楷模。

    本官將上奏朝廷,予以嘉獎。"百姓們歡呼雀躍,紛紛跪地叩謝。

    張明遠卻謙遜地說:"下官只是盡了本分。"當晚,

    陳御史私下對張明遠說:"周老師很為你驕傲。他讓我轉告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張明遠眼眶濕潤:"請大人轉告恩師,學生永志不忘。"風波過后,

    張明遠被暫時委以縣令之職。他減免賦稅,整頓吏治,鼓勵農桑,

    短短半年就讓這個曾經民不聊生的小縣煥發生機。百姓們親切地稱他為"張青天"。

    又是一年雨季,張明遠站在縣衙的屋檐下,望著如簾的雨水。

    與多年前那個茅屋下的窮書生相比,如今的他已是百姓愛戴的父母官。但袖中的書卷依然在,

    心中的志向從未改。他摸了摸官服上的那枚銅錢,輕聲念道:"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第2章雨水順著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聲響。

    張明遠站在縣衙后堂的廊下,望著院中那棵老梅樹。去歲枯枝,今已抽出新芽。

    就像這個小縣城,在他治理下漸漸煥發生機。"大人,省里的公文到了。

    "師爺捧著個漆封的匣子匆匆走來。張明遠接過,小心拆開。展開公文,他的眉頭先是微蹙,

    繼而舒展,最后竟露出一絲笑意。"可是好消息?"師爺忍不住問道。

    "朝廷正式任命我為清河縣令了。"張明遠輕聲道,手指撫過公文上鮮紅的官印。

    從代理到實授,雖只一字之差,意義卻大不相同。師爺喜形于色,連連作揖:"恭喜大人!

    賀喜大人!小的這就去準備酒席,今晚好好慶祝一番!""不必鋪張。"張明遠搖頭,

    "把縣里幾位鄉老請來,再備些薄酒即可。對了,告訴廚房,多準備些百姓常吃的粗糧野菜,

    莫要專做山珍海味。"師爺一愣:"這...未免太簡樸了些?

    "張明遠笑道:"為官者當知民間疾苦。吃慣了珍饈美味,如何體會百姓生活?

    "當晚的宴席上,幾位白發鄉老顫巍巍地向張明遠敬酒。

    最年長的陳老漢老淚縱橫:"張大人,老漢活了七十多歲,沒見過比您更清正的官。

    前年我那小孫女差點被孫家搶去抵債,是您救了她啊!

    "張明遠連忙扶住老人:"老丈言重了。那是本官分內之事。""大人有所不知,

    "另一位鄉老接口,"自從您清丈田畝,改革稅制,咱們這些小民總算能喘口氣了。

    往年這時候,誰家不是愁眉苦臉地準備賣兒鬻女?"張明遠聞言,心中既欣慰又酸楚。

    欣慰的是自己的努力確有成效;酸楚的是百姓的要求如此之低,不過是能勉強活下去罷了。

    宴席散后,張明遠獨自在書房批閱公文。燭光下,他俊朗的面容更顯堅毅。二十八歲的年紀,

    眼角已有了細紋,那是日夜操勞的痕跡。忽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進來。

    "門開了,是值夜的衙役:"大人,省城來了緊急公文,說是欽差大臣三日后到咱們縣巡查!

    "張明遠眉頭一皺。欽差突然到訪,必有緣由。他接過公文細看,落款是"巡撫衙門",

    但字里行間透著不尋常的氣息。"欽差姓崔..."張明遠喃喃自語,突然想起什么,

    急忙翻出幾個月前周老先生寄來的信。信中曾提到,

    朝中宰相提拔了一位崔姓心腹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專司考察地方官員。"莫非是他?

    "張明遠心頭一緊。宰相一黨把持朝政多年,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若真是這位崔大人前來,

    恐怕來者不善。三日后,清河縣城門大開,張明遠率領縣衙眾人在城門外恭候。時近正午,

    一隊人馬才姍姍而來。為首的官員約莫四十出頭,面容白凈,眉目間透著精明。

    他身著緋紅官袍,胸前補子上繡著云雁——正四品的標志。"下官清河縣令張明遠,

    恭迎欽差大人!"張明遠上前行禮。崔大人坐在馬上,居高臨下地打量著張明遠,

    半晌才微微頷首:"張縣令請起。久聞張青天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年輕有為。

    "這話聽著是夸獎,語氣卻帶著幾分揶揄。張明遠不動聲色:"大人過獎。下官已備好館驛,

    請大人先歇息。"崔大人擺擺手:"不必了。本官奉旨考察地方,不是來享福的。

    直接去縣衙吧,我要看看清河縣的政務。"一到縣衙,崔大人便命人搬來所有賬冊文書,

    逐一核查。張明遠坦然相對,他自問為官清正,賬目清晰,不怕查證。查了一下午,

    崔大人似乎沒找到什么破綻,臉色漸漸陰沉。晚飯時,他忽然問道:"張縣令治理有方,

    不知可有意更進一步?"張明遠心頭警鈴大作,謹慎回答:"下官才疏學淺,

    能治理一縣已屬勉強,不敢奢望。"崔大人輕笑:"過謙了。以張縣令之才,

    做個知府也綽綽有余。只是..."他意味深長地頓了頓,"這仕途升遷,光有能力還不夠,

    還需有人提攜啊。"話已挑明。張明遠知道,這是在暗示他投靠宰相一派。他放下筷子,

    正色道:"下官只知盡心王事,造福百姓。至于升遷與否,全憑朝廷安排。

    "崔大人眼中閃過一絲不悅,隨即又笑道:"張縣令果然清廉。不過,這官場如棋局,

    不識時務者,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有作為啊。"當晚,張明遠輾轉難眠。

    崔大人的話既是利誘,也是威脅。若拒絕投靠,恐怕不僅升遷無望,現有的官職也難保。

    窗外月光如水,張明遠取出母親縫在官服里的那枚銅錢,在掌心摩挲。銅錢冰涼,

    卻讓他心頭溫熱。"爹,娘,兒子絕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他輕聲自語。次日清晨,

    崔大人提出要視察民間。張明遠親自作陪,帶他走訪了幾個村莊。每到一處,

    百姓們見到張明遠,都親切地打招呼,有的甚至跪地磕頭,稱頌"張青天"。

    崔大人冷眼旁觀,忽然在一戶農家前停下:"這家看起來頗為富裕啊。"那農戶青磚黛瓦,

    院落整潔,確實比周圍人家好些。張明遠解釋道:"這是李老漢家。去年下官推廣新稻種,

    他家最先嘗試,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故能翻修房屋。""哦?"崔大人挑眉,

    "那為何其他人家不效仿?""回大人,"李老漢恭敬答道,"新稻種需精耕細作,

    小老兒因兒子在張大人辦的農學堂學過,才敢嘗試。張大人說了,今年要在全縣推廣呢。

    "崔大人不置可否,繼續前行。路過一處工地,見數十人正在修建溝渠,干得熱火朝天。

    "這是在做什么?"崔大人問。"回大人,這是下官主持修建的灌溉渠。"張明遠答道,

    "清河縣地勢高,常年缺水。此渠一成,可灌溉萬畝良田。""工程不小啊,錢糧從何而來?

    ""下官裁減了衙門不必要的開支,又勸募了鄉紳捐資,百姓出勞力,以工代賑。

    "崔大人忽然冷笑:"張縣令好大的膽子!朝廷賦稅也敢擅自挪用?

    "張明遠不卑不亢:"回大人,所用皆非正賦,而是衙門節余及民間捐資。

    所有賬目清晰可查,下官已具文上報巡撫衙門。"崔大人被噎住,臉色更加難看。

    視察結束回到縣衙,崔大人屏退左右,只留張明遠一人。"張明遠,"他直呼其名,

    語氣陰沉,"本官給你最后一次機會。宰相大人求賢若渴,你若識相,不日即可升遷。

    若執迷不悟..."張明遠深吸一口氣,拱手道:"崔大人明鑒,下官一介寒士,

    蒙朝廷不棄,委以縣令之職,已是惶恐。為官之道,唯忠君愛民四字而已。至于派系之爭,

    下官實在不敢參與。""好!好一個忠君愛民!"崔大人拍案而起,"那本官倒要看看,

    你這清官能做多久!"欽差離去后,縣衙上下人心惶惶。師爺憂心忡忡:"大人,

    得罪了崔大人,恐怕..."張明遠平靜地整理著案上文書:"無妨。為官但求問心無愧。

    "一個月后,省里果然來了調令——張明遠被平調至更偏遠的臨山縣。

    名義上是"該員熟悉地方政務,特調任以資治理",實則是明升暗降。臨行那天,

    清河縣百姓自發聚集在城門外,有的捧著自家種的瓜果,有的拿著連夜趕制的萬民傘。

    幾位鄉老跪地痛哭,懇請張明遠留下。張明遠扶起老人,向眾人深深一揖:"張某慚愧,

    未能為父老做得更多。此去臨山,定當一如既往,不負大家厚望。"就在這時,

    一匹快馬疾馳而來,馬上差役高喊:"張大人留步!巡撫衙門緊急公文!"張明遠接過公文,

    展開一看,竟是新的任命——升他為臺州府通判,即日赴任!

    差役低聲道:"陳御史大人在巡撫面前力薦大人,說崔某人公報私仇,有負圣恩。

    巡撫大人震怒,連夜上了奏折。"張明遠心中了然。陳御史是周老先生的學生,

    這是恩師在暗中相助啊。三個月后,張明遠已在臺州府上任。通判雖只是正六品,

    卻掌一府刑名、錢糧,權責重大。臺州又是魚米之鄉,比清河縣繁華許多。這日,

    張明遠正在衙門辦公,門子來報:"大人,有位周老先生求見。"張明遠手中的筆差點掉落,

    連忙起身相迎。只見周老先生白發蒼顏,精神矍鑠,拄著那根熟悉的竹杖,

    笑吟吟地站在院中。"學生拜見恩師!"張明遠激動地行大禮。周老先生扶起他,

    仔細端詳:"瘦了,但更沉穩了。聽說你在清河縣的政績,老朽甚是欣慰。

    "張明遠將恩師請入內室,親自奉茶。周老先生抿了一口,忽然正色道:"明遠,

    此次老朽前來,是有要事相告。""恩師請講。""朝中局勢有變。"周老先生壓低聲音,

    "宰相一黨把持朝政多年,貪腐橫行。如今皇上已暗中支持御史臺搜集證據,準備肅清朝綱。

    免費章節試讀完成,戳我看全文。

    閩ICP備2025092032號

    本站所有內容都已取得正版授權。版權聲明 - 投稿聲明 - 自審制度 - 免責聲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不卡网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果冻|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国产色爽免费无码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www牛牛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 熟妇人妻中文av无码| 无码人妻精品一二三区免费|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水卜樱 | 日产无码1区2区在线观看| 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片视频|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无码av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亚洲日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伊人天堂av无码av日韩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