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觀南京這邊。
朱棣接待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等過的朝賀,總體上都挺順利的。
唯有安南方面。
權臣胡季犛把安南國王給干掉了,并且以外公的身份,倒逼幼帝禪讓。
那么問題來了。
安南國王突然連姓都改了!
大明身為宗主國。
管是不管?
朱棣表示……他懶得管……
因為胡季犛也不敢做的太明顯,他派遣到大明的使臣,說的都是胡季犛暫且攝政,沒有篡權。
現在朱棣自己都一屁股的麻煩,他自然不想過問安南的糟心事兒。
只要胡季犛老老實實的前來朝賀。
朱棣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十月。
朱棣啟動《永樂大典》的編纂事宜,初命解縉為總裁,要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需得包涵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李景隆與朱高熾回朝。
欽天監監正把太子冊封的吉日,定在了明年的開春。
正好余下的時間,可供禮部再行籌備冊封大禮所需。
另外。
關于太子府班底也迅速確立了下來。
東宮三師,從一品。
太子太師:李九江,疊加掛銜,象征對太子的軍事支持,以及開國淮西武將派系的整體傾向。
太子太傅:道衍大師姚廣孝,現今老和尚整天都呆在雞鳴寺,掛個虛銜,以示榮寵,也間接鞏固了朱高熾的地位。
太子太保:由兵部尚書金忠兼任此職,負責協調太子與皇帝之間的軍事決策。
比如朱棣整天滿腦子都是北征,要打仗。
朱高熾負責民生后勤,他就想安穩一些,不愿征伐過盛。
這個時候就得兵部尚書金忠負責兩方說和,協調從事。
東宮三少,正二品。
太子少師:暫缺。
太子少傅:暫缺。
太子少保:暫缺。
太子詹事府,主管東宮行政。
太子詹事,正三品:蹇義,吏部尚書兼詹事,總領東宮事務,乃太子班底的實際主持者。
少詹事,正四品:解縉,翰林待詔,內閣成員,兼具東宮事宜。
太子左贊善兼詹事府丞:徐善述,負責東宮具體的行政執行,六品官員,潛力很大。
左右春坊,東宮文書教育部門,全都是翰林院學士,亦或者內閣成員。
左春坊中允:楊士奇,入東宮起草詔書,輔導太子經史子集諸事。
右春坊中允:楊榮,入東宮側重軍事與戰略分析。
太子洗馬:楊溥,入東宮負責文書整理與檔案管理。
太子文學侍從:梁潛……
綜上。
著名的三楊執政,即將到位。
他們都是太子朱高熾的核心班底。
再有吏部尚書蹇義作為太子詹事……
基本上誰能升官,誰會貶謫,太子朱高熾的話語權極重。
最后。
曹國公李景隆作為太子太師,為朱高熾保駕護航。
基本上金豆子朱高煦可以提前歇菜了,他再怎么折騰,都沒有任何機會可言。
大胖朱高熾也就表面看起來有些過于仁義,甚至是慫……可大胖的權力,真的一點都不??!
朱棣對于政務多是抓大放小。
只把控大的方向。
朱高熾身為執行合議層面,從內閣到外廷六部,地方官員,都有他的人。
說句不客氣的話。
朱棣本質上就是大胖的征北大將軍。
朱高熾名為太子,其實跟皇帝沒什么兩樣。
當然了。
此番榮國公張玉并沒有戰死。
這意味朱棣能夠坐鎮朝廷,然后派遣張玉率軍北征。
但還那句話。
朱棣并非順位繼承,他急需文治武功證明自己。
因此。
即便榮國公張玉還在……
朱棣也是憋不住的,他遲早會帶著大軍前往北疆,一直打到斡難河畔。
……
永樂二年。
太子朱高熾冊封禮成。
金豆子朱高煦為漢王,封地暫定云南。
狂妄居士朱高燧為趙王,封地暫定彰德。
然而。
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沒有立馬前往就藩,說白了老二還是不甘心,硬拉著老三也跟著瞎摻和。
外交方面。
中亞霸主帖木兒帝國,與大明產生了非常大的矛盾!
朱棣派遣使臣前往帖木兒帝國,結果遭到了扣留。
原本朱棣還以為有什么誤會。
于是又連續派遣了多名使臣。
結果自然是全部遭到了帖木兒的羈押。
并且。
帖木兒在接見西班牙使節時,公開宣稱:東方皇帝是叛父弒侄的豬可汗!
當時,帖木兒還把那幾個羈押的大明使臣,安排在了西班牙使團的座位末尾,蓄意羞辱至極!
待此事傳至南京……
奉天殿。
“啪!”
朱棣悍然把外交國書摔在了地上。
是可忍孰不可忍!
帖木兒把事兒做的太絕了。
扣押大明使臣也就算了。
還當著其余外邦的面兒,各種羞辱!
朱棣非常在乎這個……
他本就暢想著萬邦來朝的盛況,以證明他當皇帝的豐功偉績。
可現在帖木兒對他騎臉輸出。
朱棣的火氣,眼下真可謂是怒發沖冠!
成國公朱能:“皇上,末將愿領兵,平了那所謂的帖木兒帝國!”
淇國公丘福:“皇上,末將愿為先鋒!”
漢王朱高煦:“爹!我只要二十萬兵馬,定把帖木兒生擒至南京,當眾為皇上獻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