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
靖難功臣派系的將領,如朱能、丘福等人,紛紛站出來附議,其中還有朱高煦,與朱高燧。
大胖朱高熾則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見。
這便讓朱棣暗自皺眉。
畢竟朱高熾身為他的嫡長子,依照祖訓,便是未來大明朝的儲君接班人。
可如果朱高熾不能承襲朱棣的意志。
那么朱棣自然會心生不滿。
別到時候老子一閉眼,你小子就搞人亡政息的那套……
“老大,你怎么不說話?”
朱棣直接點名道:“莫非你不贊成曹國公的遷都之議?”
話音落罷。
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朱高熾的身上。
尤其是一眾朝堂文官集團,他們看向朱高熾的眼神中,充滿希冀。
沒辦法。
金豆子朱高煦和狂妄居士朱高燧整天跟武將泡在一塊兒。
唯有大胖朱高熾對文官還算重視和尊敬,他們自然就會圍繞在朱高熾的身邊,以求能夠通過朱高熾達成己方的政治訴求,乃至于壓制武將勛貴。
“皇上?!?/p>
朱高熾猶猶豫豫的道:“兒臣主要是覺得遷都之事,還需從長計議,事緩則圓,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民生疲艱,南北離心,導致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p>
朱高熾的發言,永遠都秉持仁義二字。
李景隆對此表示……
他其實并不太喜歡一個張口閉口都是仁義的大圣人。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大胖是個搞行政后勤的天才,歷史上朱棣五次北征,國家都沒有出現什么大亂子,朱高熾功不可沒。
當然了。
朱高熾過于受制于文官集團,也是事實。
好消息在于太孫朱瞻基依舊是個明君,也能成為他們武將勛貴的代言人。
即:朱高熾主文,朱瞻基主武,才能壓過金豆子朱高煦。
不然的話。
武將勛貴全面倒向金豆子,大胖再怎么仁義,也只能步建文后塵。
回到此刻。
李景隆對于朱高熾所說的民生疲艱,他應對道……
“殿下,營建新都雖費一時,然可征罪臣家財、調靖難降卒與流放革員為役,不傷百姓分毫?!?/p>
李景隆組織了一下語言,繼續道:“而且運河貫通后,南北貨殖流通,歲入必增,足償所耗。”
“至于南京方面,仍設六部為留都,南方才俊可擇優入北,陛下當厚賜江南士族田宅,以示恩寵。”
“如此南北共榮,何來離心之憂?”
……
李景隆擺事實,講道理。
朱高熾無以為辯。
因為靖難降卒,與流放邊關的罪人革員,全部加起來……隨隨便便都能超過十萬之眾……
單是在靖難大清洗中的株連流放之人,便高達五萬之巨。
不過得去掉半數的老弱婦孺。
還有罪臣家財方面……
“陳瑛?!?/p>
朱棣直接看向自己的手中刀,他道:“對于齊黃之流的抄家折算,你進行了怎么樣了?”
齊黃方練,建文朝的四個鐵頭娃,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很有錢的。
“回稟陛下?!?/p>
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出列,行禮道:“齊泰乃是應天溧水士族,五代為官,現查抄田產約五千畝,南京府邸、溧水祖宅,金銀器皿、字畫、珍寶等,可折銀約三萬三千兩?!?/p>
“黃子澄乃江西分宜大族,宋元以來累世積財,抄沒田產約三千畝,商產有景德鎮民窯三座,藏書宋版典籍千卷,可折銀約五萬五千兩。”
“方孝孺,浙江寧海祖田一千五百畝,祖宅大院,藏書文玩與浮財,外加株連門生故舊,沒收弟子、姻親資產有八百七十三人,可折銀約十五萬兩?!?/p>
“其余諸多建文罪臣,也已經依次查封了三十余人,疊加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儒的查抄所得……暫估可充入國庫共計六十五萬兩,足以作為疏通運河的半數費用?!?/p>
……
陳瑛,在青史中的評價極端不好。
原因在于他下手是真狠。
皇帝說抄你的家。
他絕對一個銅板都不會給你留。
而且陳瑛還有監察密奏之權,只要他看誰有建文余黨的嫌疑,那人九成九得破家滅族。
百官甚畏之。
同時在私下里他們也都把陳瑛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陳瑛表示不太有所謂,橫豎他干的就是得罪人的差事。
只要在關鍵時刻,他能把抄家合計的錢財交上去,皇帝自然會給予他相應的嘉獎和賞賜,這便是陳瑛想要的。
“很好,非常好?!?/p>
朱棣饒有興致的道:“罪臣余財,用來疏通運河,造福蒼生,也算用在了對的地方?!?/p>
“還有那些被流放的罪員家屬,朕給他們服役修運河,將功折罪的機會,這便已經是莫大的恩德了。”
“曹國公,你的遷都修河之提議,十分成熟,人和錢的問題現在都解決了一部分,朕心甚慰?!?/p>
“那么這兩件事就都暫且敲定了,后續遷都北平,以及修繕疏通南北大運河的詳細,先由戶部和工部進行合議,再由幾位翰林學士商討補充,最后朕會與曹國公核查拍板?!?/p>
……
李景隆有參機軍政事務之權。
遷都北平,疏通運河的章程,既然是他提出來的,自然他就成了牽頭人。
李景隆得負責與朱棣一起,把控好大方向。
具體執行相關的合議諸事,由戶部、工部和幾個翰林院學士去辦。
至此。
遷都之事便提上了日程。
由于朱棣覺得讓翰林學士直接參機政務,多少有些不太合適。
于是。
太祖的殿閣制度,就被朱棣給搬了出來,并完善出了內閣制度。
爾后共有七名大學士入閣,分別是解縉、黃淮、胡儼、胡廣、楊榮、楊士奇和金幼孜。
但他們依舊是翰林院官職……
法定職責:備顧問、參機務,起草詔敕,票擬批答。
內閣暫無決策權,由翰林學士兼任,品級很低。
他們最大的優勢在于,距離皇帝足夠近。
然而。
任何人只要能夠長時間伴于君側,其所擁有的參議權,遲早會轉化成決策權。
所以內閣的權力膨脹,從一開始就注定了。
……
【劍橋明代都城史】—史學家陸明遠指出:李景隆的遷都計劃,實為靖難之役的延續。北平紫禁城的每一塊城磚,都可以看作是武勛集團的勝利勛章!
【東亞研究季刊】—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稱:李景隆的遷都策略,與德川家康修筑江戶城異曲同工——皆以空間重構實現權力洗牌。但李景隆更激進:他用一座新城埋葬舊秩序,而德川卻只能利用舊秩序。
【大歷史觀下的永樂遷都】— 韓國知名學者韓正晚指出:李景隆的遷都策略,本質是軍事資本主義的萌芽……此舉明顯是參考了我們高麗太祖將都城遷至了在開京,以空間換取帝國政治戰略的導向,這一先哲智慧是從高麗開始發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