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之上忽現一道暗金裂縫,云霧翻涌間,一座巍峨山丘破空浮現,封土如黑金澆筑,四周環繞水銀江河的虛影。天幕機械音炸響:
【天幕系統提示】:歡迎進入“秦始皇陵·陰間特別直播間”!今日主題:揭秘大秦手辦倉庫,打賞可解鎖地宮視角!
李清照:“還是這么浮夸啊。”
【網友】:“哪呢哪呢?我聽見政哥的名字了,我嘶哈嘶哈的就來了!”
始皇帝一臉懵逼的說到:“朕的陵寢?朕不嫌棄鏡頭少了還不行嘛,真是的。”
【網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政哥!!!!我英俊的,一米九的,腰上別個曹操的老祖宗!!!”
曹操一臉黑線,心中暗罵:“這都是些什么跟什么啊!”他無奈地說道:“焯!”
【彈幕】“政哥你好(嘴刁玫瑰),被扎,玫瑰掉落,匆匆離場,飛旋回來,手捧地圖:政哥!結婚!”
【網友】:“始皇帝好帥!長生不老藥你為什么就不能自己走到政哥嘴里啊。”
【網友】:“我迷人的老祖宗不就是想長生嗎?給他,給他,給他。”
這些言論讓古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但他們稍加思索便能明白,上面發言的人應該都是來自后世。古人自己雖然能說話,天幕也能讓每個朝代的人都理解話中的意思,但這種直白無禮的話還是少見。
劉邦興奮道:“政哥的陵寢,今天是終于要見到了啊。”【劉邦】
乾隆:嬴政這個老家伙,死了兩千年還搞這么大排場?不過是墳頭,就不跟他計較了,唉,大度如朕啊。”
項羽:當年就該燒干凈!
【網友】:“前排兜售瓜子汽水飼料!”
【網友B】:“政哥,開地宮打一折行不行? ”
始皇帝陵墓,現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
建造于公元前246年(嬴政13歲即位始建)至公元前208年(秦二世時期竣工),歷時39年,歷史悠久。
陵園面積約56.25平方公里,相當于78個明清皇宮。
朱元璋:“78個明清故宮?大明是被滅了,遼東那批人為什么要跑那么遠到應天府建都呢?”
像是突然想到什么似的:“朱由檢朱由榔?由?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
朱元璋怒道:“老四,我知道你能看見,給我滾過來。”
年輕的朱棣:“跟我沒關系啊。”
……
另一個時空的朱棣看到另一個時空憤怒的老父親的留言后,暗暗慶幸道:“還好,父親于洪武三十五年傳位與我后就去找母后了。”(朱允炆是誰?我不清楚。)
”
封土原高約115米(現殘高76米),夯土堆成,狀若金字塔。
有許多稱號,如
- 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專屬)
- 中國古代地下宮殿の天花板
- 基建狂魔の終極手辦
陵墓的地上建筑已消失,只留有文獻記載文獻記載,內外兩重城墻,四門設闕樓,內城象征咸陽宮,外城仿照咸陽城。 于寢殿祭殿每日供奉飲食,百官朝拜如始皇在世,后被項羽燒毀。
- **網友吐槽**:
>【彈幕A】項羽:嬴政,你的手辦我砸定了!
>【彈幕B】劉邦:感謝項兄拆樓,省得朕動手!
天幕畫面切入地下坑道,六千陶俑森然列陣,矛戟如林。鏡頭掃過一張張面孔:有少年新兵抿唇緊張,有老兵額帶傷疤,有百夫長怒目按劍。
-一號坑:步兵方陣,6000余陶俑,千人千面無重樣。
【網友】:“手辦狂魔の兵馬俑展區”。
李斯:陛下,此乃臣監工之作!
【網友】:“這手辦細節,秒殺漫威手辦廠!”
【網友】:“求問化妝師用的哪款秦朝粉底?”
二號坑:混編精銳(弩兵、戰車、騎兵),秦朝“特種部隊”。弩兵方陣:死亡收割機**
第一單元內,160尊跪射弩兵陶俑整齊列陣,左腿蹲曲,右膝抵地,雙臂肌肉緊繃,目光如鷹隼般盯向前方。
-蒙恬:“此乃大秦‘蹶張弩’,射程三百步,可穿重甲。”
-【網友】:“跪射姿勢帥炸!求同款軍訓教程!”
王翦:“當年滅楚,弩兵輪射壓得項燕抬不起頭!”
第二單元內,64乘戰車森然排列,四馬一車,車輪裹青銅刺,車轅刻虎頭紋。陶馬筋肉虬結,馬尾以真鬃毛黏結,仿佛下一秒便要嘶鳴沖鋒。
扶蘇:“此車曾隨父皇巡狩天下,六國余孽見之喪膽!”
- **網友B**:政哥的座駕是鑲鉆了嗎?求上鏈接!
第三單元展現秦軍極致戰術美學:戰車突前沖散敵陣,步兵持戟補刀,騎兵側翼包抄。一尊將軍俑立于指揮車上,魚鱗甲綴金線,劍指東方。
【網友】:“這配合,比德國閃電戰早兩千年!”
孫武:“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此陣深得我的真傳啊。”
第四單元,108騎陶馬揚蹄欲飛,馬背無鞍,騎士單手持韁,腰懸弓弩。最詭異的是——所有馬蹄皆呈懸空狀!
三號坑:指揮部,高級軍吏俑佩劍,氣場兩米八。
【彈幕】秦始皇:朕的兵馬俑,手辦界天花板!
【彈幕D】手辦宅:求淘寶鏈接!
李世民滿臉艷羨地說道:“我大唐難道不比數百年前的秦朝更為強盛嗎?如今可是貞觀之治啊!為何總有人心心念念著要去那大秦呢?”
房玄齡微微一笑,解釋道:“依我之見,這或許只是他們的一句玩笑話罷了。畢竟,我們看待秦朝,就如同看待一件古老的文物一般,充滿了距離感、陌生感和落后感。同理,那天幕上的后世人看待我們大唐,恐怕也會如我們看待大秦一樣吧。”
他稍稍停頓了一下,接著補充道:“而且,從他們的話語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對我們皇家似乎并沒有太多的敬畏之心。若是他們真的來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恐怕我們也會有些難以應對啊。”
李世民聽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道:“玄齡所言極是,此事確實需要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