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在知曉自己穿越成正德皇帝朱厚照后,并未急于行動,而是選擇在宮中潛心蟄伏,借身體未愈暫不上朝,利用這段時間深入洞察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格局上,朱厚照在位時,朝堂呈現出極為復雜的局面。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宦官集團權勢滔天,他們深得朱厚照寵信,劉瑾更是借此機會專權亂政。豹房,本是朱厚照玩樂之所,卻在劉瑾的操縱下,成為他把控朝政、排除異己的工具。劉瑾肆意妄為,隨意提拔親信,對那些不服從他的官員,或是捏造罪名進行誣陷,或是采用罰米法,讓其遭受經濟上的重創,許多官員因此苦不堪言。林宇在查閱宮廷密檔以及與信任的太監交談中,發現了大量劉瑾結黨營私的證據,心中對這股宦官勢力的危害有了深刻認知。
與此同時,朝中大臣們形成了不同的陣營。以劉健、謝遷、韓文等為代表的正直大臣,他們憂心于宦官弄權對國家的危害,曾多次聯名上書,試圖扳倒“八虎”。然而,劉瑾手段狠辣,在朱厚照面前進讒言,致使劉健、謝遷等大臣被迫致仕,韓文也被劉瑾尋機罷黜。但即便如此,朝中仍有一些骨氣之士,如李夢陽,雖被劉瑾陷害下獄,卻始終堅守正義。當然,也有部分官員為求自保或謀取私利,選擇阿附劉瑾,像張采之流,他們與劉瑾狼狽為奸,加劇了朝堂的腐敗與混亂。
經濟領域的狀況同樣不容樂觀。林宇在與戶部官員的密談以及對各地稅收賬本的研究中,發現明朝正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一方面,朱厚照本人生活奢靡,在豹房的建設以及日常玩樂上耗費了大量錢財。另一方面,劉瑾等宦官集團貪污受賄成風,大量的國家財富流入他們的私囊。為了填補財政虧空,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開礦便是其中之一。正德二年,浙江、四川、福建等地紛紛開銀礦,然而,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增加了部分收入,但卻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開礦過程中,大量勞動力被征用,百姓苦不堪言,而且礦場管理混亂,導致資源浪費嚴重,還滋生了許多腐敗現象。
正德四年,劉瑾奏請遣御史等官清理屯田,本意在增加財政收入,可實際執行過程中,卻變成了對百姓的又一輪剝削。地方官員與劉瑾親信相互勾結,肆意擴大屯田范圍,將許多百姓的私有土地強行劃為屯田,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不過,在一片陰霾中,也有一絲曙光。江南地區的商業依舊保持著繁榮的態勢。蘇州、杭州等城市,憑借著便利的交通和發達的手工業,成為商業活動的中心。紡織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手工作坊,雇傭大量工人進行生產,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有顯著提升。陶瓷業也不斷創新,燒制出精美的瓷器,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海外。但由于政治的不穩定以及層出不窮的苛捐雜稅,商業發展的步伐受到了阻礙,商人們的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
軍事層面,情況也不容樂觀。北方邊境,蒙古小王子達延汗頻繁侵擾。他率領著精銳的蒙古騎兵,機動性極強,時常在明朝邊境燒殺搶掠后迅速撤離。明朝軍隊在應對時,暴露出諸多問題。軍隊內部腐敗嚴重,軍官克扣軍餉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士兵們士氣低落,訓練懈怠。而且,軍事裝備陳舊落后,兵器大多年久失修,盔甲防護能力不足,與蒙古騎兵精良的裝備相比,差距明顯。
在軍事指揮方面,明朝軍隊也存在嚴重缺陷。將領們缺乏靈活多變的戰術,面對蒙古騎兵的突襲和游擊戰術,常常應對失措。同時,明朝軍隊的情報系統也十分薄弱,對蒙古軍隊的動向難以做到及時、準確的掌握,這使得明朝在邊境防御上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狀態。
東南沿海地區,同樣面臨著嚴峻的威脅。海禁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間的海外貿易,但卻未能有效阻止走私活動。一些不法商人與倭寇相互勾結,在沿海地區大肆侵擾。倭寇們燒殺奸淫,無惡不作,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明朝的海防力量卻十分薄弱,沿海的衛所大多形同虛設,士兵數量不足且素質低下,戰船破舊不堪,根本無法對倭寇形成有效的抵御。
林宇在深入了解這些情況后,內心愈發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他深知,明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若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必將走向衰敗。于是,他在心中開始精心謀劃一場能夠改變明朝命運的變革,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入手,力求讓這個古老的帝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看來要干的事很多啊,逐個擊破吧,林宇暗自想到,只有依靠科技,高效率生產力解決根本問題,才能快速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