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大戰的勝利,讓秦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咸陽城張燈結彩,百姓們走上街頭,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然而,在這歡慶的背后,顧銘卻沒有絲毫的懈怠,他深知,戰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后續的治理與發展,以及應對其他國家可能產生的變化,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慶功宴后,顧銘回到自己的府邸。他坐在書房中,燭火搖曳,思緒萬千。“秦國雖勝,但楚國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如何妥善安置,這是個大問題。” 顧銘喃喃自語,眉頭緊鎖。他深知,若處理不當,楚國舊地極有可能成為秦國未來的隱患。
與此同時,嬴政在宮中也難以入眠。他同樣在思考著秦國的下一步走向。“顧銘的才能確實出眾,秦楚之戰能如此順利,他功不可沒。但如今楚國已破,如何鞏固戰果,還需與他再仔細商討。” 嬴政一邊踱步,一邊思索著。
第二日清晨,顧銘早早便進宮求見嬴政。在書房中,兩人再次相聚,氣氛嚴肅而凝重。
“顧卿,你對楚國舊地的治理有何見解?” 嬴政率先開口,目光緊緊盯著顧銘。
顧銘微微躬身,思索片刻后說道:“大王,楚國地域遼闊,文化獨特,若強行推行秦國的制度,恐會引起楚人不滿,激起民變。臣以為,可先保留楚國部分舊制,以安撫楚人之心。同時,選派賢能的官員前往楚國,負責地方治理,逐漸引導楚人接受秦國文化和制度。”
嬴政微微點頭,認可顧銘的說法:“顧卿所言有理。但這選派官員一事,必須謹慎。需挑選那些既有能力,又忠誠于秦國的人,方能擔此重任。”
顧銘接著說道:“大王圣明。此外,我們還可在楚國舊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改善百姓生活。讓楚人切實感受到秦國統治帶來的好處,如此,方能真正將楚國舊地納入秦國版圖。”
嬴政撫須沉思,片刻后說道:“此事就交由你去籌備。務必挑選合適的官員,制定詳細的治理方案,盡快實施。”
“臣遵旨!” 顧銘領命道,心中深知責任重大。
然而,就在顧銘忙于籌備楚國舊地治理事宜時,秦國朝堂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一些大臣認為,楚國已滅,秦國實力大增,應趁此機會繼續擴張,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
“大王,如今我秦國兵強馬壯,士氣正盛,應一舉蕩平其余諸國,完成統一大業。” 一位大臣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說道。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不錯,大王。此時不戰,更待何時?錯過這個機會,恐怕諸國又會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嬴政聽著大臣們的進言,心中有些動搖。他轉頭看向顧銘,問道:“顧卿,你意下如何?”
顧銘心中一緊,他深知此時繼續發動戰爭,對秦國并非好事。于是上前一步,說道:“大王,臣以為此時不宜再戰。秦楚之戰雖勝,但我軍也有損耗,且楚國舊地尚未穩定。此時若貿然進攻其他國家,恐會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再者,連年征戰,百姓疲憊,需休養生息。我們應先鞏固楚國舊地,增強國力,再做打算。”
有大臣反駁道:“顧銘,你這是膽小怕事!秦國的將士們都渴望繼續征戰,建功立業。怎能因一些小困難就退縮?”
顧銘看著這位大臣,神色平靜地說道:“大人,戰爭并非兒戲,不能僅憑一時意氣。我們要為秦國的長遠利益考慮。此時若強行開戰,一旦失利,秦國多年的努力將付諸東流。”
朝堂上,大臣們分成兩派,爭論不休。嬴政坐在龍椅上,眉頭緊皺,陷入了沉思。他深知顧銘所言有理,但又不想錯過這看似絕佳的統一時機。
“諸位愛卿,此事容朕再做考慮。退朝!” 嬴政最終說道。
退朝后,嬴政單獨留下顧銘。“顧卿,你詳細說說,為何此時不宜再戰?” 嬴政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絲疑惑。
顧銘心中明白,嬴政對統一大業的渴望極為強烈,必須讓他清楚其中的利弊。“大王,秦楚之戰,我軍雖勝,但將士們歷經苦戰,急需休整。而且,楚國舊地剛剛納入秦國版圖,人心不穩。若此時出兵他國,楚國舊地極有可能發生叛亂,后方不穩,前方戰事必然受到影響。再者,連年戰爭使得百姓賦稅加重,民生艱難。若不加以安撫,恐會引發民怨。只有先穩定國內,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才能為最終的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
嬴政聽后,沉思良久,緩緩說道:“顧卿,你所言甚是。朕險些因一時沖動,誤了秦國大事。”
顧銘躬身道:“大王英明,能以秦國大局為重。臣相信,只要我們穩扎穩打,統一大業指日可待。”
在顧銘的勸說下,嬴政暫時放棄了立刻發動戰爭的想法。而顧銘則全身心地投入到楚國舊地治理的籌備工作中。他翻閱大量典籍,參考秦國以往治理新地的經驗,結合楚國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治理方案。
與此同時,在楚國舊地,一些楚國的舊貴族并不甘心失敗。他們暗中聯絡各方勢力,企圖發動叛亂,恢復楚國的統治。
“秦國滅我楚國,此仇不報非君子!我們要聯合起來,將秦國趕出楚國!” 一位楚國舊貴族在秘密據點中,對著一群人慷慨激昂地說道。
“可是,秦國如今實力強大,我們如何與之抗衡?” 有人擔憂地問道。
“哼,秦國雖強,但他們在楚國立足未穩。只要我們找準時機,發動突然襲擊,定能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另一位舊貴族自信滿滿地說道。
這些楚國舊貴族的行動,很快被秦國的情報人員察覺。消息傳到咸陽,顧銘和嬴政都意識到,楚國舊地的局勢比想象中更為嚴峻。
“顧卿,看來楚國舊地的隱患不小。你有何應對之策?” 嬴政焦急地問道。
顧銘沉思片刻,說道:“大王,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楚國舊地的軍事防御,增派兵力,防止叛亂發生。另一方面,要對楚國舊貴族進行分化瓦解。對于那些愿意歸順秦國的,給予一定的優待;對于頑固抵抗的,堅決予以打擊。同時,加快在楚國舊地的治理步伐,讓百姓盡快過上安穩的生活,贏得他們的支持。”
嬴政點頭道:“好,就依你所言。此事你要親自督辦,務必確保楚國舊地的穩定。”
顧銘深知責任重大,立刻著手安排。他選派了一批忠誠且有能力的將領,率領精銳部隊前往楚國舊地,加強軍事防御。同時,派出使者,與楚國舊貴族進行談判,試圖分化他們。
在楚國舊地,秦國的使者與楚國舊貴族展開了一場場艱難的談判。
“諸位,秦國如今勢大,楚國已滅,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若你們歸順秦國,大王定會既往不咎,還會給予你們一定的地位和財富。否則,一旦叛亂,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秦國使者言辭犀利地說道。
一些楚國舊貴族心中動搖,他們深知秦國的強大,叛亂成功的希望渺茫。“我們再考慮考慮……” 一位舊貴族猶豫地說道。
然而,也有一些頑固的舊貴族不為所動。“哼,我們楚國世代傳承,怎能向秦國屈服?寧死不屈!” 他們堅決地拒絕了秦國的招降。
顧銘得知談判結果后,心中早有預料。“對于那些頑固抵抗的舊貴族,不能心慈手軟。必須盡快將他們鏟除,以絕后患。” 顧銘對嬴政說道。
于是,秦國軍隊在楚國舊地展開了一場清剿行動。對那些企圖叛亂的楚國舊貴族及其勢力進行了嚴厲打擊。一時間,楚國舊地風聲鶴唳。
在打擊叛亂勢力的同時,顧銘加快了楚國舊地的治理步伐。他選派的官員們紛紛到任,開始興修水利,鼓勵農耕,推行秦國的法律和文化。楚國的百姓們逐漸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對秦國的抵觸情緒也開始慢慢減輕。
然而,就在楚國舊地局勢逐漸穩定的時候,北方邊境卻傳來了匈奴侵擾的消息。
“大王,匈奴近日頻繁在我北方邊境騷擾,搶奪百姓財物,殺害無辜百姓。邊境守軍雖奮力抵抗,但匈奴騎兵來去如風,難以徹底擊退。” 邊境將領的戰報讓嬴政和顧銘的心情再次沉重起來。
“顧卿,這匈奴屢屢犯我邊境,該如何是好?” 嬴政問道,眼中透露出一絲憂慮。
顧銘心中明白,匈奴問題一直是秦國北方的隱患。他沉思片刻,說道:“大王,匈奴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我們可在邊境修筑長城,設立烽火臺,加強防御。同時,訓練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以騎兵對抗騎兵。另外,可與匈奴周邊的部落結盟,分化匈奴勢力。”
嬴政聽后,點頭道:“好,就依你所言。修筑長城一事,工程浩大,需謹慎籌備。訓練騎兵和結盟之事,你也要盡快安排。”
顧銘領命而去,心中明白,秦國面臨的挑戰一個接一個,絲毫不能懈怠。他深知,只有妥善應對這些挑戰,秦國才能真正走向統一,實現長治久安……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顧銘忙碌于楚國舊地的治理、北方邊境的防御籌備等事務之間。他深知,自己的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著秦國的未來。而秦國,在他和嬴政的努力下,正一步步向著統一六國的宏偉目標邁進,只是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滿了未知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