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將咖啡杯重重砸在會議桌上,深褐液體在杯口晃出漣漪。她盯著屏幕里"城市記憶"專欄的點擊數據,第十三次刷新頁面——數字依然停留在慘淡的987。總編早上的警告像根倒刺扎在喉嚨:"小林,再拿不出爆款選題,專欄就要撤了。"
穿過CBD玻璃幕墻叢林時,她與舉著"保護胡同記憶"橫幅的銀發老人擦肩。老人胸前的工牌折射出模糊字跡——"慈安社區聯合創始人周建國"。
"林記者!"沙啞的嗓音穿透車流。
她回頭,看見老人溝壑縱橫的臉突然與記憶重疊。十五年前暴雨夜,渾身濕透的校工老周把困在圖書館的她領到值班室,遞過熱騰騰的姜茶。"丫頭,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那時她剛收到父親病危通知書。
手機震動,總編信息跳出來:"立刻去慈安社區,陳遠科技要開發AI養老項目。"
陳遠。這個名字讓林夏指節發白。七年前分手那夜,他站在雨里說"等我做出智能助老系統就回來",而她摔了訂婚戒指:"等你造出時光機再說!"
社區活動室里,陳遠調試全息投影儀的手指頓住。37歲的男人肩線依然鋒利如刀,只是鬢角染了霜。他看見林夏踩著細高跟跨過門檻,黑色職業裝裹著單薄身形,像柄出鞘的劍。
老周抱來積灰的鐵皮盒:"這是社區老人們捐的'時光膠囊'。"盒蓋開啟的剎那,陳遠瞳孔收縮——泛黃的TDK磁帶靜靜躺在1985年報紙上,標簽寫著《未完成》。
AI聲紋分析儀發出蜂鳴,林夏盯著屏幕里跳動的頻譜曲線:"這是......雙人合唱?"
老周布滿皺紋的眼角突然潮濕。三十五年前的夏夜,他和妻子擠在9平米筒子樓,對著二手錄音機唱自己寫的歌。妻子總說等存夠錢就出專輯,卻在紡織廠事故后永遠停在32歲。
"高頻區有段隱藏音軌。"陳遠敲擊鍵盤,全息投影逐漸顯影:年輕的老周抱著木吉他,穿碎花裙的姑娘在逼仄廚房煮面,炊煙模糊了墻上的音階圖。
林夏突然抓住陳遠手腕。在他分手第二年研發的AI修復技術,此刻正讓消逝的時光重新流淌。陳遠聞到熟悉的梔子香,想起她蜷在出租屋熬夜寫稿時,總愛把發梢繞在指間。
"周師傅,這是您愛人?」林夏聲音發顫。老周撫摸著全息影像里姑娘的發梢:"她叫文秀,如果活著......該抱孫子了。"
陳遠調出程序后臺:"這段AI補全的旋律,是根據您近十年在社區教孩子們唱的兒歌數據生成的。"
老周愣住。文秀走后,他再沒碰過吉他。直到十年前搬進養老院,聽見隔壁失智老人哼走調的歌謠,才重新抱起蒙塵的樂器。那些被歲月磨蝕的旋律,原來早就悄悄生長成新的模樣。
林夏的指尖突然指向頻譜圖某個波段:"這段心跳頻率......"AI將背景雜音轉化成可視化圖譜,穩定的波動曲線在某個時刻突然劇烈震顫。
老周從貼身口袋摸出塑封的診斷書。肺癌晚期診斷日期,正是上周拆遷通知送達那天。
暮色透過梧桐樹在修復進度條上投下斑駁光影,98%的數字閃爍著琥珀色的光。陳遠的手懸在終止鍵上方,聽見林夏輕不可聞的嘆息:"原來我們都在造時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