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倒吸一口涼氣。
預知后事!
這太駭人聽聞了!
“瞻坦,老四說的是真?”
朱瞻坦輕笑:“嗯,大差不差。”
眾人聽完,驚嘆連連。
朱元璋喜不自勝。
“哈哈,咱曾孫果真是天人下凡!大明有福啊!”
朱標感嘆:“老四,你有個好孫子。”
徐達對徐妙云嘀咕。
“妙云,咱家啥時候有了仙脈?這曾外孫也太厲害了。”
徐妙云聳肩,無言以對。
朱瞻基也驚奇地盯著朱瞻坦。
沒想到這二弟竟是仙人托生。
“瞻坦,你是說李時珍是后世醫者?”
朱元璋好奇追問。
朱瞻坦微微點頭。
其實孫思邈醫術也不差。
但他選李時珍。
因李時珍更擅藥理。
朱標的病多是積勞所致。
調養便可痊愈。
他還想讓李時珍順便調理朱高熾。
那胖子身子太虛。
朱元璋聽罷,點頭放心。
“交給瞻坦,咱無憂。”
“瞻坦,咱多問一句,咱大明能存多久?”
得知朱瞻坦能預知未來。
他自然想探探。
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延續幾載。
朱棣、徐達、朱瞻基等人也豎耳傾聽。
對未知充滿期待。
朱瞻坦直言不諱。
“大明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朱元璋聽完,不算意外。
但心底略有遺憾。
“咱廢了丞相制。”
“怎還是不到三百年?”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罕有超三百年的。
大漢被王莽新朝截斷。
分西漢東漢,各兩世紀。
大唐存世二百九十天。
宋朝分北宋南宋。
不算大一統,加起來才三百二十年。
燕云十六州始終未歸。
朱元璋不滿地瞪著朱棣。
仿佛國祚短都怨他。
“瞻坦,咱再問,大明的拐點在哪兒?”
“是不是老四篡位后,大明就垮了?”
朱棣急了。
“爹,這不賴我啊!”
“永樂朝可是萬邦來賀、四海歸心的盛世!”
朱元璋斜他一眼,又看向朱瞻坦。
朱標見狀,有些無奈。
朱瞻坦搖搖頭。
“太爺爺,爺爺的永樂朝其實很盛。”
“大明衰敗,得提一個人。”
朱元璋好奇地盯著他。
朱瞻基心跳加速。
他日后也要登基。
生怕自己是衰亡禍首。
“因這人,大明武將凋零,宦官文臣當道。”
“從此盛況不再。”
朱元璋臉色陰沉。
沒想到后代竟有如此不肖之人!
雖不知是誰。
但盛轉衰,多半是皇帝無能。
如漢武帝劉徹。
前期打出“漢人”名號。
晚年昏聵,險毀大漢。
若無罪己詔和漢宣帝。
漢朝早完了。
唐朝開元盛世后有安史之亂。
也因李隆基晚年糊涂。
盛唐傾塌。
“瞻坦,快說,咱牙都癢了。”
“咱倒要瞧瞧哪個混賬毀了大明!”
朱瞻坦目光移向朱瞻基。
朱元璋和朱棣順勢看去。
朱棣眉頭緊鎖。
朱瞻基心一緊,不會是我吧?
“瞻坦,你是說瞻基就是那人?”
朱元璋怒火沖天。
沖朱棣吼道:“老四!你篡位把大明篡沒了?”
“咱今兒不抽死你!”
朱標忙攔:“爹,瞻坦還沒說完,等他說完再打!”
這次朱標沒全攔。
事關大明興亡。
不能草率。
朱棣臉色難看至極。
本以為精心栽培的孫子是完美接班人。
竟是大明衰敗的罪魁!
“瞻基,我真是瞎了眼!”
徐達、徐妙云也盯著朱瞻基。
他慌得跪地。
“爺爺,太祖爺,我真不知咋回事!”
朱瞻基急得眼淚打轉。
忙向朱瞻坦求救。
其實朱瞻基只算半個關鍵人。
真正禍根是他兒子朱祁鎮。
瓦拉留學生,一戰毀了大明。
六十萬精銳幾天喪盡。
從此大明一蹶不振。
雖有中興之主,后代皇帝卻一個比一個離奇。
“二弟,快幫我說話!”
朱瞻坦緩緩道。
“爺爺,其實大哥只算半個禍首。”
“真正害人的是大哥的兒子朱祁鎮。”
“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
朱元璋和朱棣眉頭緊皺。
土木堡之變到底咋回事。
竟讓大明衰敗?
“在此之前,其實我爹和我大哥還開創了一段時間的盛世。”.
“號稱,仁宣之治,是繼洪武盛世,永樂盛世之后的第三大盛世。”
聞言,朱元璋和朱棣的面色才緩和一些。
開局三盛世,估計也就咱大明了。
朱元璋心中有些喜悅。
“仁宣之治,也被認為是大明最為巔峰的時期。”
“這個時期,朝廷政治清明,百姓安樂。”
當聽見這話,朱瞻基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還好,還好,那個人不是自己。
不然他已經能夠想象到。
倘若這個人是自己,那不得被老爺子抽死?
朱棣聽著這話,也是嘆息一口氣。
還好還好,沒選錯人。
朱高熾和朱瞻基都沒有讓自己失望。
最起碼三代之內,都是盛世。
這一點就已經很難得了。
想到這里朱元璋此時也對朱棣篡位之事。
少了一些芥蒂。
“瞻坦,這土木堡之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明明之前高熾和瞻基開創了仁宣之治。”
“都已經是巔峰盛世了,為何還會出現變故?”
朱棣心中困惑到。
土木堡這個地方他倒是知道。
草原的一個地方。
好像是在瓦剌部境內。
難不成大明敗給了瓦剌部?
那也不至于啊?就算是戰敗了。
前面還有一個仁宣之治的盛世。
就算是打了一場敗仗,也不至于由盛轉衰吧?
此時朱元璋也有些詫異。
從朱瞻坦口中,他得知仁宣之治時期。
大明朝是最為強大的時期。
堪比大唐的開元盛世。
為何會出現由盛轉衰的情況。
“這還要提一嘴,那就是爺爺遷都北平一事。”
“永樂十九年,我爺爺將首都遷到了北平,并且應天府作為陪都。”
聽見這話的朱元璋一臉茫然。
“老四,你遷都就遷都,遷到北平去干嘛?”
對于遷都,朱元璋倒是沒有太大的意見。
因為他也曾向要過遷都。
只不過不是遷都北平。
而是遷都西安。
朱棣連忙解釋道:“爹,我是馬背上皇帝。”
“自然是要天子守國門。”
朱棣遷都北平就是想要皇帝親自鎮守國門。
也便有了天子守國門這句話。
然而朱元璋卻不相信這些。
“咱看啊,是北平距離草原更進,北伐更容易。”
朱元璋對于朱棣的心那是拿捏的死死的。
見自己被拆穿,朱棣也有些不好意思。
他之前確實是這么想的。
畢竟在北平呆了十幾年了。
還是覺得北平要好。
隨即朱瞻坦繼續說道:“正統十四年也就是朱祁鎮在位第十四年,瓦剌部也先攻占大同。”
“大同告急,明英宗朱祁鎮好大喜功,想要像爺爺和大哥一樣,親征瓦剌部。”
“在宦官王振的鼓舞下,朱祁鎮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瓦剌部。”
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什么異樣。
畢竟大明邊疆城池被打了。
自然是要打回去。
“然而,這次親征準備的時間兩日不足。”
“便匆忙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
當聽見這話時,朱元璋和朱棣的臉都綠了。
徐達和朱瞻基明白這其中的弊端。
準備時間不到兩日?
這是褲衩子都沒穿就上戰場了?
他們都是武將出生,都打過仗。
五十萬大軍這種級別的軍隊。
準備的時間最少也要在十天以上。
這還是在比較急的情況下。
就算是朱棣親征北伐,每次都會準備一個月有余。
什么事情都先準備好才會出發。
“準備時間不足,導致軍隊上下一片混亂。”
“而朱祁鎮在出征后,便將軍隊大權交給了太監王振。”
聽見這話的時候,所有人都蒙圈了。
這是什么操作?
太監?掌管軍隊?
這不是和宋朝的文官打仗一樣嗎?
甚至還要更為荒謬。
“因王振不懂軍事,導致將領處處受到限制。”
“軍隊在王振的率領下,屢戰屢敗。”
“之后前方敗報頻傳,一路伏尸蔽野,軍隊士氣低落,加之風雨交加,眾皆危懼,軍紀大壞。”
“群臣進諫,想要班師回朝。”
“然而,王振大怒,命所有群臣皆到陣前助威。”
朱棣此時一把將朱瞻基拉了過來。
“瞻基,你看看你這好兒子。”
“我教出了你爹和你,你就是這么教導后輩的?”
一個太監成為將軍。
這確定是皇帝親征?
在朱棣的心中,皇帝親征應該是親自上戰場。
而不是所謂的在軍隊里,就叫親征了。
朱瞻基也有些無奈,自己真的啥都不知道啊。
不過在朱瞻坦看來。
土木堡之變和朱瞻基也有一定的關系。
首先就是朱瞻基喜歡孫氏,廢除了正妻胡氏。
也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廢除皇后的人。
同時,也因為孫氏的性格,天天帶著朱瞻基各處玩耍。
要知道朱瞻基這個時候,可是皇帝。
皇帝精力本就不多,還要陪著孫氏玩耍。
并且溺愛朱祁鎮,沒有好好教導。
“其實我大哥的責任主要是在于,貪玩。”
“在爺爺和爹相繼病逝后,大哥就沒有了管束。”
“不僅廢除了皇后,冊立妖后孫若薇為皇后。”
“開創了大明廢后的先河。”
“正值壯年,卻喜好玩樂,對于原皇后胡氏的勸諫不喜。”
“導致……”
隨即朱瞻坦簡單的敘述了一下朱瞻基的污點。
朱瞻基是五邊形戰士,能力很強這點沒得說。
但就是因為后宮不穩,導致出了朱祁鎮,導致了后來的土木堡之變。
朱瞻基不喜歡勸諫的胡皇后。
簡單來說,就是不喜歡聽不好聽的。
而朱瞻基之前的皇帝,都有著一位賢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朱高熾的張皇后。
當聽見這些的時候。
朱元璋冷冷的說道。
“老四,先把朱瞻基吊起來再說。”
就連朱棣內心都十分不喜朱瞻基的做為。
把賢后給廢掉了,立了一個妖后?
朱元璋和朱棣都深知,后宮安穩,才是皇帝安心的重要條件。
他們明白身后有一個賢妻,會讓他們少很多煩惱。
朱瞻基聽見這話頓時愣住了。
“太爺爺,我……”
朱棣隨即也是擺了擺手。
讓人把朱瞻基先吊起來再說。
因為這件事朱瞻基做的實在是太差勁了。
正值壯年,卻喜好玩樂。
還開創廢后這種事。
原本把朱瞻基當作驕傲的朱棣。
此刻內心也發現,沒那么喜歡朱瞻基了。
于是朱瞻基被吊了起來。
在烈日炎炎下。
朱瞻基內心萬分感慨。
娘的,等朱祁鎮出生,就給他摔死!
此時朱標也是對著朱瞻坦詢問道。
“后面呢?就算是被打敗了,大明也不至于由盛轉衰吧。”
隨即,朱元璋,朱棣,徐達和徐妙云的目光都朝著朱瞻坦望去。
朱瞻坦微微嘆息了一口氣。
“后面瓦剌部佯裝敗退,誘敵深入。”
“朱祁鎮和王振不顧群臣進諫,執意繼續前進。”
“兵部尚書鄺埜冒死闖進皇帝行在,力請回鑾,未果。”
“戶部尚書王佐整日跪伏在草叢中,請求皇帝南還,未果。”
“后皆被王振以擾亂軍心為由,重杖二十。”
朱元璋和朱棣越聽越來氣。
這個太監的權力都已經比皇帝都要大了!
“遼東之戰,敗,守將趙忠戰死。”
“甘肅之戰,敗。”
“鷂兒嶺之戰,敗,朱祁鎮削弱宣府,大同兩處兵力,準備引誘也先攻打。”
“朱祁鎮派遣皇親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領三千營的韃靼馬隊準備伏擊。”
“但是卻被敵軍伏擊,官兵死傷殆盡,吳克忠,吳克勤皆戰死。”
“雞鳴山之戰,敗,吳家兄弟戰敗后,朱祁鎮派遣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四萬余騎兵前去支援。”
“遭遇伏擊,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