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衙役叩門時的硫化香
陳禹將硫化好的橡膠密封圈按進火銃槍管,金屬與彈性材料的咬合聲在作坊里格外清晰。青禾舉著新制的竹節冷凝管湊過來,少年鼻尖沾著硫磺粉,卻掩不住眼中的興奮:“少爺,用這管子蒸餾硝水,出晶率比陶甕高兩成!”
“把數據記在《熬波圖》修訂版第三頁。”陳禹擦了擦手,目光落在墻角新砌的耐火磚灶——那是用焦炭粉混合黏土燒制的,能將爐溫提升至適合橡膠硫化的臨界點。窗外傳來銅鑼開道聲,七八個衙役抬著“應天府衙”的朱漆牌進入巷口,領頭的班頭腰間掛著周記綢緞莊的玉牌,正是前日被陳禹用賬冊逼退的二管家心腹。
“陳公子,例行查坊。”班頭甩著水火棍,目光在墻上的《武備志》拓片上停留半刻,“有人舉報你私藏違禁火器圖紙。”衙役們推開地窖門,鐵叉攪動著草木灰堆,卻沒發現藏在竹節里的硫化橡膠樣本——那些中空的竹節被巧妙地嵌在承重墻里,表面涂著與墻面同色的生漆。
陳禹遞上蓋著應天府尹新印的營業執照,指尖有意無意劃過“官辦火器局”的燙金字樣:“班頭該不會忘了,這執照還是貴府上差人送來的?”班頭臉色微變,他當然記得三日前府尹大人突然改判,將周記的走私罪名坐實,此刻再看陳禹案頭擺著的改良肥皂,包裝上的螺旋紋竟與東廠督主腰牌暗紋相似。
“不過是走個過場。”班頭干咳一聲,示意衙役們收斂,目光卻掃向青禾懷里的陶罐——里面裝著剛提煉的硝石晶,在陽光下泛著幽藍光澤。陳禹突然輕笑,取出半塊未硫化的橡膠丟進炭盆:“班頭可聽說過‘火中取膠’的奇術?”
火苗竄起的瞬間,橡膠發出刺鼻的青煙,卻在陳禹撒上一把草木灰后,漸漸凝成硬塊。“這是制胰子的下腳料,”他將硬塊塞給班頭,“拿去給貴府夫人洗手,比尋常皂角更去油垢。”班頭捏著橡膠塊,觸感介于皮革與樹脂之間,忽然想起周記二管家說過,這少年能讓水火相容,果然有些邪門。
衙役們離開時,陳禹在門楣上掛出新制的開物坊銅牌,邊緣雕著與鄭和殘玉相同的螺旋紋。青禾望著銅牌上的“官”字印記,小聲道:“少爺,您說格物監的人會不會……”話未說完,巷口傳來馬蹄聲,三匹鞍韉華麗的駿馬停在作坊前,居中者頭戴儒巾,袖口繡著東林黨特有的蘭花紋。
“在下顧憲成,久聞陳公子善制奇物。”來人遞上名帖,紙角暗印著“格物監”三字,“聽聞你改良了硝石提純法,不知能否借一步說話?”陳禹注意到對方隨從腰間掛著司南與算盤,正是格物監“格物致知”的標志,與大綱中記載的技術監管機構完全吻合。
地窖里,陳禹用竹節試管演示硝石溶解實驗,顧憲成的目光落在橡膠密封圈上:“此等彈性材料,竟能讓水火不侵?”他忽然壓低聲音,“實不相瞞,東林書院藏有半部《鄭和海圖》,圖中標記的南洋堿礦,與公子作坊里的螺旋紋……”
“顧大人不妨看看這個。”陳禹取出從地宮里帶出的玉簡,殘玉與玉簡的共振聲在密閉空間里嗡嗡作響,“浦江鄭氏的火器秘辛,本就該由真正懂格物的人傳承。”顧憲成瞳孔劇縮,他當然知道鄭氏與建文帝的關聯,更明白眼前少年手中的,是能改寫大明軍工史的鑰匙。
暮色四合時,顧憲成離開前留下半卷《幾何原本》,末頁用密語寫著:“下月望日,天津衛有佛郎機商船靠岸,載著瑪雅膠藤種子。”這個消息讓陳禹心頭一震,想起第二章中被截獲的橡膠種子,當即吩咐青禾:“準備二十箱改良肥皂,明日隨船運往天津衛——這次,我們要連種子帶種植法一起拿下。”
亥時三刻,陳禹在新搭建的硫化間調試火候。蒸箱改用鄭和寶船同款的黃銅構件,接口處的橡膠密封圈正是用今日實驗的硫化膠制成。他忽然想起第三章中漕幫舵主的話,將鄭和殘玉放在蒸箱頂部,玉紋與蒸汽上升的螺旋軌跡完美重合,懷表芯片竟開始自動校準時間。
“少爺,周記的人在碼頭截了我們的堿礦船!”青禾推門而入,衣襟上沾著海河的咸水味,“他們用的竟是……竟是咱們改良的防水帆布!”陳禹皺眉——防水帆布的關鍵正是硫化橡膠涂層,顯然周記買通了作坊里的某個工匠。
他摸出袖中備用的橡膠磁勺,司南盤上的指針不再指向正北,而是微微偏向東南方的堿礦坐標。這個異常讓他心中一動,當即取出從顧憲成那里得到的海圖殘頁,將磁偏角數據標注在爪哇島附近——這正是大綱中記載的“地磁場對電流影響”的早期觀測,為第五卷的地震預測技術埋下伏筆。
五更天,陳禹帶著青禾來到碼頭。周記的貨船上,二管家正指揮搬運工往麻袋里灌堿砂,潮濕的海風讓部分麻袋滲出白色結晶。“二管家好興致,”陳禹晃了晃手中的濕度計,“難道不知堿砂遇潮會結塊?”他突然扯開一袋貨物,露出里面摻雜的河沙——正是周記慣用的以次充好手段。
搬運工們哄然散去,二管家臉色鐵青,突然抽出腰間短刀:“你以為有官辦執照就能橫行?督主說了,鄭氏余孽必須……”話未說完,巷口傳來東廠特有的鸞鈴聲,分水刺教頭帶著十名黑衣衛闖入,手中高舉著萬歷帝的特許令牌。
“督主有令,”教頭瞪了二管家一眼,“開物坊的堿礦船,今后由漕幫直接護送。”他轉向陳禹,低聲道:“昨夜慈恩寺地宮傳來消息,《洪武密檔》副本已藏入十個開物坊,南洋勘探隊也帶回了膠藤幼苗。”
晨光中,陳禹望著重新啟航的貨船,船帆上的開物圖騰在海風里獵獵作響。他摸了摸懷中的玉簡,殘玉與芯片的共振頻率此刻與船槳劃水的節奏完全一致,仿佛整個大明的水系都在為這場技術革命奔涌。青禾抱著新制的橡膠水袋跑過來,少年不知,這個看似普通的容器,即將成為第二卷龍骨水車改良的關鍵密封部件。
碼頭石階上,顧憲成留下的《幾何原本》被晨露打濕,書頁間滑落一張紙條,上面用阿拉伯數字寫著:3.1415926——正是圓周率的精確值。陳禹忽然輕笑,他知道,這場從草木灰開始的革命,終將像圓周率般無限延伸,而他手中的星火,早已超越了時代的邊界。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