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完第三段的小甜夢,抬頭看見老頭還在自己桌前看書,大概清楚現在時間應該還早。
小夢把木牌收拾好,便起身出去逛逛,順便去自己房間上了個廁所,看了眼時間還不到三點,想了想反正無事可做便又回到書房。
來到書房的小甜夢回到自己的書桌后盤腿坐下,正準備開始對下一段的領悟,卻聽見老頭說:“如果覺得累什么的,可以不那么著急,這方面我對你沒有要求。”
“哦哦,就感覺沒事情做,參悟經典不是對我三魂有益嘛,雖然三魂好了也不一定要做什么,但總歸是完成了一件待完成的事嘛。”小甜夢想了一想回道。
“嗯。”老頭也沒有再多說什么。
小甜夢也沒覺得有啥奇怪的地方,盤腿坐下,看著竹書默念口訣后道:“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小甜夢眼前開始扭曲:
.
《老木匠的徒弟》
從前村里有個老木匠,帶過三個徒弟。
大徒弟總想搞“新奇玩意兒”:別人蓋房用木頭,他偏用蘆葦編墻;別人造桌四平八穩,他非把桌腿扭成麻花。村民起初覺得有趣,夸他“聰明”。可蘆葦墻風吹就倒,麻花桌放碗便摔碎,漸漸再沒人找他干活。
二徒弟踏實肯干,跟著師父學手藝,可學了一半就嫌累。他說:“反正會釘板凳了,夠用了!”結果自己接活蓋房,墻砌歪了不會修,房梁斷了不會補,最后只能哭著求師父救場。
三徒弟最不起眼。他每天默默刨木頭、量尺寸,師父教的全記在心里。有人笑他:“你做的家具和別人差不多,誰會記得你?”他憨厚一笑:“家具嘛,結實好用就行。”后來他成了方圓百里最好的木匠,但就算沒人夸他,他依舊每天認真干活,像山澗的溪水一樣安靜流淌。
老木匠捋著胡子說:“搞怪求名的,像煙花一閃就滅;半途而廢的,像沒熟的李子又酸又苦;只有像溪水那樣穩穩流著的,才養活了整片山林啊。”
.
老頭揮手,夢境再次扭曲:
.
《老木匠的三個徒弟》
青石村的老木匠周師傅,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手藝人。他收徒有三條規矩:不貪巧、不偷懶、不爭名。那年三個年輕人拜了師,各自的故事卻像山溪分流,奔向了不同的方向。
大徒弟·李三響:
李三響腦瓜活絡,可總嫌師父教的“太老套”。他偷偷把房梁雕成盤龍柱,拿糯米漿混黃泥砌墻,說是“百年不塌”。村里祠堂翻新時,他搶著接活,紅布一揭,眾人都傻了眼——雕龍梁壓得柱子吱呀響,糯米墻招來耗子啃出窟窿眼。周師傅連夜帶人補墻,嘆氣道:“蓋房不是唱戲,花架子再響,抵不過一場秋風涼。”
二徒弟·王有福:
王有福學榫卯時最認真,可剛會打柜子就急著下山。他媳婦叉著腰嚷:“學三年木匠不如販一年糧!村頭張鐵匠都蓋青磚瓦房了!”有福熬紅了眼接大單,給鎮上酒樓做雕花樓梯。誰料樓梯蹬到一半就晃悠,客人摔斷了腿。他跪在師父門前哭:“我明明照著圖做的…”周師傅摸著歪斜的榫頭說:“心浮了,墨線再直也打不正。”
三徒弟·陳阿默:
阿默是孤兒,總蹲在柴房練刨花。別人午歇他磨刨刀,大雪天還舉著墨斗找平線。有次他打的米缸被貨郎賤賣,師弟笑他傻:“費那勁干嘛?反正刻不刻名都一個價。”阿默卻盯著榫縫說:“昨兒個李嬸家的米缸裂了,淋濕了三斗新麥。”二十年過去,他打的家具不用一根釘,暴雨不滲縫,寒冬不開裂。村民都說:“阿默打的柜子,孫輩娶親還能當嫁妝。”可問他秘訣,他只撓頭:“木料曬足二百天,榫眼比榫頭寬半根發絲,就這些。”
那年重陽節,周師傅把墨斗傳給阿默。山霧漫過老木坊時,他指著門前溪水說:“瞧這溪流了百年,不爭著入海,不鬧著成瀑,可深山里的人家,誰離得開它?”
.
嗒,木牌放書桌上的聲音讓小甜夢從夢境中回到現實,目光放在身前的木牌上,第一塊木牌刻的是:
.
老木匠的徒弟
大徒弟“素隱行怪”→刻意用蘆葦墻、麻花桌博眼球
二徒弟“半途而廢”→學藝不精導致失敗
三徒弟“依乎中庸”→不求名利,專注把事情做到恰當
老木匠的話→“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
看完第一塊木牌的小甜夢,目光放在了第二塊木牌上:
.
老木匠的三個徒弟
大徒弟的“素隱行怪”:雕龍梁、糯米墻→“標新立異”,
耗子啃墻、房梁危險→華而不實的危害。
二徒弟的“半途而廢”:妻子抱怨、接急單等生活壓力,
放棄正道不僅是懶惰,更因被世俗利益誘惑。
三徒弟的“中庸之道”:
“曬木料二百天”“榫眼寬半根發絲”→“恰到好處”的智慧
米缸事件→真正的匠心里裝著他人,而非自己名聲
溪水→“遁世不悔”,持久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