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12 年,天下大亂,豪杰并起。晉國武德帝蕭逸縱橫捭闔,一舉拿下青州、兗州、幽州、冀州、豫州等地,雄踞北方廣袤之地。楚國康德帝楚喬亦不甘示弱,占據徐州、揚州、江州,鼎定江南。而在西北方,宋國悄然崛起,宋國國君睿武帝趙桓暗中積蓄力量,逐步占據雍州、涼州、并州,隱隱有與晉、楚成三足鼎立之勢。
早在數月前,便有傳言宋國在邊境頻繁調動兵力,似有大動作。果不其然,十月,函谷關一戰爆發。晉軍這邊,主帥謀定而后動,提前在要道設下伏兵,又派精銳騎兵迂回包抄。宋軍則試圖憑借函谷關天險死守,雙方你來我往,戰況激烈。最終,晉軍士氣高昂、勢如破竹,宋軍丟盔棄甲,大敗而逃,死傷五萬之眾。
武德帝率領十萬晉軍浩浩蕩蕩回到洛陽城,一時間,百官出城相迎,洛陽城百姓亦是夾道歡呼。
金鑾殿內,武德帝凱旋還朝,高坐龍椅。但見其面相盡顯龍威,恰似九天之龍盤踞于此。文武百官分列兩旁,武德帝聲若洪鐘,言道:“此次函谷關一戰,我晉軍威風凜凜,打出了我朝的氣勢!今日,朕要論功行賞。征東將軍呼延贊何在?”
武將隊列中,一位中年男子身著盔甲,拱手作揖,朗聲道:“臣在!”
武德帝目光炯炯,說道:“老將軍陣前奪旗,英勇非凡,朕封你為前將軍,統領洛陽御林軍,鎮守京師!”
呼延贊躬身行禮,說道:“臣謝主隆恩!”
武德帝又道:“破風中郎將王離何在?”
隊伍里走出一位身著黑甲的少年將軍,躬身行禮,應道:“臣在?!?/p>
武德帝贊許地看著他,說道:“王離此戰救駕有功,還連斬敵方數員大將,朕封你為左將軍,任青州牧,領兵部尚書銜!”
王離跪地謝恩,然而,此言一出,朝堂上卻隱隱傳來一些大臣的低聲議論。有大臣站出,拱手道:“陛下,王離雖立戰功,但如此身兼數職,恐難以服眾,還望陛下三思?!?/p>
此時,又有大臣上前一步,憂心忡忡道:“陛下,聽聞宋國此次戰敗,心有不甘,極有可能謀劃報復,我朝當務之急應是商討應對之策啊!”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眾人各執一詞。
武德帝面色一沉,先是堅定道:“朕意已決!王離之才,朕心中有數,諸位無需多言!”而后又神色凝重地環顧眾人,說道:“至于宋國,不可不防,諸位卿家可暢所欲言,共商應對之策?!?/p>
王離心中感動于陛下信任,同時也對宋國之事暗暗擔憂,再次行禮:“謝陛下信任!”
之后,武德帝又連封數人,才宣布退朝。
下朝后,王離回到輔國公府。這輔國公王震天乃是瑯琊王家家主,官至右丞相,正是王離之父。王離在朝堂上風光受封,可內心卻深知,自己鐘情行軍打仗,與家族期望的從政之路相悖,向來不受父親待見。今日在這榮耀時刻,他心中不禁泛起一絲復雜情緒,不知家族會如何看待自己。
王府管家王軒看到王離回來,趕忙迎上去,說道:“二公子,您回來了?!?/p>
王離點了點頭,并未答話,徑直走向自己的小院。王軒心里明白,王家弟子大多從政、從文,唯獨這二公子王離,自幼鐘情行軍打仗,因此在王家并不受寵。他未遵循家族安排走仕途,而是毅然從軍,三年來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屢立赫赫戰功,才有了今日左將軍的職位。
王離回到自己的小院,便坐在書房研讀兵書。此時的他,雖表面專注于兵書,可心思卻不由自主地飄到了朝堂上關于宋國的爭論以及自己未知的命運上。
這時,王家大公子王坤走了進來,看著專注看書卻似乎心不在焉的弟弟,說道:“回來了?!?/p>
王離依舊盯著兵書,只是簡單地“嗯”了一聲。
王坤走到書桌前,拿起王離的兵書,看著他說道:“回來也不給父親請個安?”
王離自幼便得這位兄長呵護,可對父親王震天卻著實沒什么好感,哼了一聲道:“哼,老頭子向來不待見我,我去了也是自討沒趣。”
王坤無奈地搖了搖頭,說道:“你呀!為何就不能聽父親的話,走從政之路呢?”
王離說道:“大哥,你就別勸我了,我志不在此?!?/p>
王坤見狀,只得說道:“給你說個事,家族給你訂了門婚事,三天后成親?!?/p>
王離心中一緊,雖面上依舊平靜,但內心卻泛起波瀾,他實在不想被家族這般安排人生。只是淡淡地應了句:“哦?!?/p>
王坤見他如此反應,有些詫異,問道:“你也不問問是誰?”
王離冷哼一聲,說道:“反正我又做不了主,是誰都無所謂。”
王坤說道:“刑部尚書陳偉家的長女陳晴。聽說那陳晴也是個有主見的女子,對這門婚事似乎也頗為抵觸,可雙方家族卻執意撮合。”
王離回了句:“知道了?!毙睦飬s在盤算著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婚事。
王坤說道:“收拾收拾,一會我帶你去陳家拜訪一下?!?/p>
王離皺了皺眉,說道:“知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