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了解經濟——年輕人一定要懂點經濟學
了解經濟常識到底有什么用呢?經濟常識與財商有什么關系?用經濟常識就能致富嗎?事實上,經濟學并不是教你一套可以立竿見影的致富術,那是騙人術,經濟常識也不能讓你成為一個富人。能教會你的是如何思考,并且能讓你更聰明。經濟學中反映的各種社會問題就像一張指路圖,讓你在現實理財中把握放向,使你更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
經濟學基礎:理性人假設
經過前一晚的聊天,三個年輕人意猶未盡,第二天早上醒來,馬布里發現杰克和麥基都不見了,急忙去尋找,果然看到他們已經圍坐在老懷特的跟前。馬布里有些不好意思地看著老懷特。
老懷特笑著說:“你今天起的晚了點,我們特地等著你。今天主要來講講你的問題。你看,”說著,老懷特拿出來了一張紙,上面寫著“了解經濟常識”的字樣。
“我們首先從理性人假設說起,”老懷特接著說,“經濟人假設認為,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都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如收入的限制、時間的限制、價格的限制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既定的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
財商魔法書::一美元的寶馬轎車
有一位美國婦人在紐約市的多家報紙上刊登了一美元賣寶馬轎車的廣告。人們并不以為然,因為一美元是不可能買到寶馬車的。一周過去了,沒有人購買。剛畢業的小伙子約翰看到這則廣告,滿懷希望地拿著一美元按報紙上的地址找上門去。
約翰問:“為什么這輛車只賣一美元呢?”
婦人說:“因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遺產全都是我的,只有這一輛寶馬車屬于他的情人。根據他的遺囑,得把這輛車賣掉,所得的款項全部歸他的情婦。所以,一美元即可。”最后,約翰高高興興地開著寶馬車回家了。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中最根本的一個假設,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上的。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
經濟人假設起源于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關于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于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在經濟學家的眼里,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滿足的理性的人。確實,不僅經濟學中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基本上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有人做事是為了求名,有人是為了求利,有人為感受幫助他人的興奮和喜悅,有人只是追求一種崇高,但無論如何都是尋求自我的滿足。
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著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于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比如說買一件商品,都希望買到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絕不會希望買到“物次價高”的商品。
理性人假設對于人生的啟示在于:理性人從來不盲目跟隨大家的選擇,一擁而上,不關心市場熱點,別人做什么與他們無關,他們不會跟著做什么,不會做一個沒有原則的跟屁蟲。理性人總是相信自己的思考,他們用理性、邏輯性來分析現實問題和現象,決不簡單的拍腦袋,跟隨別人的思路行動。理性人更會努力去做一個主導者,由他們來掌控事情的進展。因為機遇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利益也總是有限的,誰能夠先發現機會,就能夠搶占先機,誰能夠走在前面,就能夠成為更大的受益者。成功,就在于不盲從,有主見。
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涉及到個人工作、生活、人生的方方面面,而要成為一個高財商的人,首先就要成為一個理性的人,在自己的理財路上,要保持理智的思考,少犯錯誤,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