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儒首當其沖。
九族之列,父族四,方孝孺同祖父一脈親屬,含叔伯、堂兄弟等,全部殺光。
比如:
方克浩,叔父關系,曾任建文朝地方教諭,斬首!
方孝復,堂兄關系,舉人,斬首!
母族三,方孝儒的母親出身浙江臺州的林氏家族。
林彥昭,舅父關系,屬地方鄉紳,外加林氏表親多人,斬首!
妻族二,方孝儒的妻子出身浙江寧海鄭氏家族。
鄭濬,岳父關系,地方私塾先生,外加鄭氏兄弟子侄等,皆斬!
第十族,門生故舊,也就是平時跟方孝儒來往密切,走得很近的朋友,都算在內。
比如方孝孺在漢中教授時的學生、南京國子監弟子。
盧原質,表侄兼門生,出身浙江寧海,與弟盧原樸同被凌遲,家眷流放遼東。
林嘉猷,浙江寧海人,方氏嫡傳弟子,方孝孺最器重的弟子,斬首……著作《林氏文集》遭禁毀。
鄭公智,故舊關系,浙江寧海人,曾助方孝儒整理文稿,全家男丁處決,女眷充官妓。
廖鏞、廖銘,方孝孺學生,兄弟二人,祖籍福建,拒絕指認方孝孺之逆罪,被朱高燧下令用鐵刷子刮死。
葉惠仲,故舊關系,斬首!
綜上。
浙江寧海地帶,方氏宗族及門生,幾乎被全部株連。
方孝孺任翰林侍講時的同僚、學生,如國子監生員數十人,亦斬!
方孝孺曾任漢中府學教授,相關門生,盡斬!
其余還有……
佃農與仆役,方氏田莊的佃戶、家仆數十人,判附逆罪名遭到株連。
刻書匠與書商,曾刊印方孝孺著作的工匠,如南京書商李四維全家被斬。
浙江寧海與方氏宅邸相鄰的十余戶,以包庇逆黨罪名流放云南。
反正只要跟方孝儒沾點邊……
你就算是路邊的一條狗,朱高燧都得上去扇倆大耳刮子。
不得不說。
我們的狂妄居士辦事,那叫一個如蛆附骨,手段盡顯。
最后。
方孝儒本人,判其凌遲處死!
建文朝兵部尚書齊泰,把白馬染黑出逃,結果被抓了個正著,誓死不降。
朱棣判其滅三族,男丁盡誅,女眷充官妓,約莫兩百人上下。
齊泰本人同樣是凌遲,千刀以上!
至于齊泰的門生故舊……
齊泰并沒有舉薦任何一人,這點確實沒得黑,他是真信奉科舉,并不吃薦舉那套。
太常寺卿黃子澄,逮捕后直接斷雙手、砍雙足,再斬首。
株連滅族。
鏟除門生故舊六十多人。
鐵鉉,山東參政,寧死不降,判凌遲,尸體油炸!
鐵鉉父母流放海南,妻女充教坊司,子輩全部處死,共計八十五人。
御史大夫景清,假意歸附,行刺殺謀逆事,剝皮填草,誅九族,連坐鄉鄰,瓜蔓抄,千余人皆斬!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練子寧,公開一再斥責朱棣篡位,割舌后凌遲,家族盡滅,誅殺親屬一百五十一人。
禮部尚書陳迪拒寫即位詔書……
李景隆跟陳迪在太原曾共事過幾日,于是由他前往勸解陳迪牽頭為朱棣撰寫登基詔書。
結果陳迪把他狂噴了一頓。
李景隆很無奈,他也算是仁至義盡了,陳迪非要自己上趕著找死,他索性如實上報。
朱棣盛怒之下,判陳迪父子六人全部凌遲,割肉喂其互相親睹,再斬陳氏族人一百八十余。
或許有人就會說了。
為何一定要文官撰寫登基詔書呢?
這其中依舊是繼位合法性的問題。
以文證武,古禮有之。
王朝政權更迭,講究的便是一個名正言順。
儒家禮法傳統,結合天人感應學說,以文人的筆桿子引經據典,順天應人,方能更好的鞏固皇權。
另外。
歷來皇帝詔書,都是由文官起草,如漢代尚書、唐代中書舍人、明代翰林學士。
朱棣作為即將繼位的永樂大帝,他自然需要遵循古之舊例,以增強自身的承襲法理性。
他的登基詔書,必須得是文官中極具名望的大儒。
否則。
往后青史所載,你朱棣的登基詔書是個無名之輩撰寫的。
那這就是妥妥的污點。
民間結婚都得找個有頭有臉的證婚人。
皇帝登基……你居然不找個大儒撰寫繼位詔書?
在古代的社會共識下。
不僅九州士子會對新朝不認可,就連基層民眾也會很容易被煽動,進而形成邪教叛亂,亦或者匪患橫行。
如此。
朱棣才會對前任禮部尚書陳迪的二次拒絕……表現出了極其的憤怒……
與陳迪一起處死的還有三人。
刑部尚書暴昭,寧死不屈,于是朱高燧就命人將其拔齒斷肢,再斬首!
朱棣下令滅其族,處死三代親屬近百人。
戶部侍郎卓敬,拒降后被斬首,抄家滅族,三族盡誅,共計一百五十三人。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茅大芳,作詩諷燕,凌遲處死,子孫同刑,誅其全族,滅其詩友,共計約七十余人。
并且那些疑似傳播反詩的書商,再度被屠戮了一遍。
加上方孝儒……
兩波下來。
江南印刷業凋零,進入商業真空狀態,基本上能殺的人,都被殺光了。
如此。
靖難屠殺的核心大臣,門生故舊,約在兩千至三千人左右。
因為瓜蔓抄而被株連者,刑部和大理寺的估算存檔為一萬四千余人。
至于實際凌遲、斬首、流放、充奴的全部人數加起來……
李景隆認為得有五六萬人。
一萬多人死亡。
五萬多人流放。
其中包括佃戶,家仆等等。
書中只記封侯事,青史不載人間名。
對于那些底層的佃戶、仆從,官方往往不會將其錄算在內。
這其中有降低靖難殺戮程度的考量。
卻也體現出了統治階層,對于底層民眾都是比較漠視的。
也正應了那句話。
死一千人是個數字,死一萬人也是個數字。
所謂士農工商……
士指士大夫。
農指鄉紳地主。
工指匠造。
商指商販。
佃戶、仆從,乃至于流民,不在四民之列。
古來皆如此,早已成定數。
翌日。
某亭閣之中。
李景隆坐于側。
朱棣抱著幼小的朱瞻基,緩聲道:“這孩子快要出生的時候,本王夢到了太祖欽賜大圭示下,并言及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本王夢醒后,這孩子正好呱呱墜地,得此大吉之兆,本王方才下決定奉天靖難,現今果真功成!”
李景隆微微垂首:“太孫英氣環繞,祥瑞加身,定能助我大明朝繁榮昌盛!”
李景隆很清楚。
這一歲的小娃娃,便是未來的宣宗皇帝,也是大明朝的五代目接班人。
太祖一代,建文二代,永樂三代,仁宗四代,宣宗五代。
當然。
待朱棣正式繼位,建文的皇帝之名,就會被完全敕奪。
朱棣會竭力消除其一切政治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