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楊憲此刻已然是渾身顫抖,匍匐在地,縱然有心詭辯,可人證物證俱在,容不得他抵賴。
看著楊憲這幅樣子,胡惟庸面無表情,心中卻是笑開了話。
之前朝廷有朱十一,李善長等人,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好不容易搞垮了朱十一等人,楊憲又跳了出來。
兩人本來就不合,只不過在搞朱十一兩人臭氣相投聯合在了一起罷了。
而現在,楊憲一死,那今后的中書省,可就只有他胡惟庸一人說了算了。
“來人,將楊憲押下去,于午門外斬首示眾?!?/p>
“二虎嚴查揚州之事,凡是涉及揚州案件之事,與楊憲茍合之人,全部抄家問斬,絕不姑息?!?/p>
朱元璋,斷聲喝道。
“是!”
二虎當即領命道。
侍衛們則是將楊憲押了下去。
“陛下圣明!”
群臣紛紛恭賀道。
心中也是長出了半口惡氣!
“你也下去吧!”
朱元璋旋即看向揚州秀才。
“是陛下!”
揚州秀才恭恭敬敬行了一禮,躬身退下。
“諸位愛卿,揚州之事,不忍直視?!?/p>
“今后,若有人還敢為非作歹,咱絕不姑息!”
“元朝因何覆滅,諸位時刻謹記!”
“……”
“今后,百姓來京上報,若有膽敢阻攔者,殺無赦!”
朱元璋,接著揚州之事,開始訓斥百官。
“是陛下!”
群臣紛紛應道。
“啟稟父皇,兒臣以為楊憲能夠控制揚州百姓,不讓揚州百姓離開揚州,上京上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戶籍制度?!?/p>
“正是我朝將百姓戶籍定死,匠戶,農戶,軍戶,完全固定在家鄉,不允許其隨意走動,才是助長了楊憲禁足百姓的囂張氣焰。”
“兒臣懇請父皇,重啟朱十一的國策,不以戶籍規定百姓的生計,允許百姓四處走動。”
“如此一來,即便再有官員想要欺上瞞下,也無法將百姓完全禁足!”
朱標,緊接著出列道。
楊憲之所以能夠牢牢把控揚州百姓,將揚州的事情捂的嚴嚴實實。
一方面是因為楊憲深的陛下信任。
另一方面,是揚州百姓基本上都被固定在原籍,一個都跑不出來。
但凡能跑出來幾個,揚州之事,絕對不可能捂到現在,才會爆雷。
反觀朱十一被罷免后,原本人口可以隨意流動的政策,被朱元璋更改,以致于揚州百姓成為了甕中之鱉,只能進不能出。
“胡鬧!”
“咱立戶籍制度的時候,就與你說過?!?/p>
“戶籍乃是咱大明的國本,唯有戶籍穩定,方可掌握人口數量變化!”
“為了使朝廷能夠準確掌握地方的財產、稅賦等,咱規定各級戶籍的收入、支出等,并按照戶籍所屬地納稅。這樣,朝廷可以更加了解各地財政狀況。”
“亦可幫助朝廷監督管轄各地的人口,確保治安穩定。”
“唯有控制人口流動,方能保證咱大明安定。”
“豈能如同朱十一之策,百姓想去哪就去哪,那豈不是咱大明的百姓都如同流民般,如何管理?”
“如何收繳稅收?”
朱元璋,呵斥道。
罷免朱十一之后,他就著手更改國策,將他認為朱十一不對的治理政策,全部改了一遍。
那個時候朱標就極力勸阻,他還耐心的給朱標解釋。
本以為已經將朱標說通了,讓他理解了,不曾想還是一個榆木疙瘩。
還是抱著他那個叔父的政策,奉為珍寶!
“父皇,叔父當初立國之際,就說過戶籍的世襲制等于是為百姓加上了一層枷鎖。還將他們牢牢束縛在貧瘠的土地上,”
“更有甚者,有些百姓早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乞戶”,卻因戶口是“民戶”而世代繳納高額稅賦和承擔沉重的徭役,最后他們迫不得已踏上了冒險的逃亡之路?!?/p>
“甚至是被逼無奈,圖謀造反啊?!?/p>
“請父皇三思??!”
朱標,繼續說道。
“標兒啊,咱大明初立,沒多少年,各地普遍存在農民賦稅和徭役過重,大量土地荒蕪,人口流失嚴重的問題。”
“當下的最迫切的任務就是開辟田野,增加戶口,方可保證大明稅收無憂,保百姓安居樂業。”
朱元璋,苦口婆心的解釋道。
那么多荒地,不強行規定百姓戶籍,誰苦哈哈的愿意耕種,誰愿意參軍賣命。
人口若是流動太大,各地官府還怎么管理?
犯了罪的人,到處流竄,怎么找?
要多少人手,才能處理好?
“叔父為百姓設立身份銘牌,凡是過關卡,均需驗證身份銘牌,開設的交易司,亦可將百姓的個人信息呈報給各地官府!”
“將稅收攤入交易的貨物中,除非這個人不吃不喝,但凡他要吃喝,那就無形之中繳了稅!”
“這樣不但能夠保證稅收,使我大明國庫充盈,亦可用這些稅收,來招兵買馬?!?/p>
“叔父曾說過,百姓不愿服勞役,兵役,那是因為沒有相應的報酬。”
“只要月錢給到位,大把的百姓上桿子來服勞役,兵役等等!”
朱標,說道。
他很清楚,朱十一之前制定的國策,是一整套,各個環節環環相扣。
父皇的國策,亦是一套。
要改那就是整套體系都要改。
單單改其中一條,那就會造成兩套體系錯亂,弄得亂七八糟的。
他已經多次勸諫朱元璋了,心中很清楚想要說服,很難。
必須要抓住每一個案件,每一個細節,來勸說。
“謬論,謬論!”
“朱十一稅收,已然達到十取一,這簡直就是吸老百姓的血汗?!?/p>
“豈能繼續執行?!?/p>
“百姓生活本就貧苦,朝廷豈能再加重稅收!”
“以朱十一的稅收政策,咱大明要供養多少官員,供養多少吸食百姓的蛀蟲。”
“這成河體統!”
朱元璋怒道。
他為百姓定的稅是三十取一。
他自己吃過苦,他爹他娘他妹妹他姐還有他哥都是被餓死的,知道苛捐雜稅對于百姓是有多么的恐怖。
他很清楚元朝滅亡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元朝是異族,而是因為元朝越來越腐敗的朝廷和元朝各級官吏的貪婪和墮落。
朱十一之前任用的各種人員,多如牛毛,他數都不不過來。
都快趕上宋朝冗雜的官僚體系了。(當然這是老朱自己認為的!)
想想就可怕,這些人可都是和朝廷要俸祿的。
俸祿哪里來,不都是民脂民膏嗎?
而現在,他設立的戶籍制度,近6000萬明朝百姓,文官僅有不到8000人,7500個農民才養一個官員!
他盡可能減少朝廷官員,為的就是少發俸祿,少拿百姓的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