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曾說過,您的稅收,減少我大明官員的人數。”“的確是初衷是為了百姓!”“可,
勞役,兵役,這些依舊是會轉嫁在百姓們的身上。”“稅收雖然降了,
可無形之中其他的勞役多了。”“長期下去,百姓反而苦不堪言。”朱標繼續說道。
“胡說八道!”“咱定的稅收那么低,怎么就讓百姓苦不堪言了,難道非要十取一,
那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了。”“可笑至極!”“咱就想不明白了!”“朱十一,
到底給你吃了什么藥,咱教了你這么久,你就是不聽,不信。
”“反觀這朱十一隨隨便便說一句,你就奉為旨意?
”“難不成朱十一才是這大明皇帝不成嗎?”朱元璋,頓時有點氣急敗壞的說道。
若是朱標單單和他理論國策的話,那他還能好受點,孩子不懂,那就慢慢教,慢慢解釋。
可問題,這小子,張口他叔父長,閉口他叔父短的,聽著他屬實鬧心。
這孩子怎么一點主見沒有,任由朱十一擺弄。他怎么就生了這么一個不爭氣的兒子。
“父皇啊!”“兒臣只是覺得叔父的國策更好!”“雖然叔父十取一!”“可,
朝廷里的皇親國戚、官僚貴族、勛貴子弟、進士舉人們都需要十取一,乃是和百姓一視同仁!
”“而且,勞役,兵役,工匠,等等,我大明的各行各業,每次招募民夫,都會發放月錢。
”“百姓表面上繳納的稅比較高,可是叔父給他們發的福利也多啊。”“試問那一朝的勞役,
有我大明這么高的月錢。”“百姓人人都是搶著參加勞役,唯恐參加不上,難道這不好嗎?
”“這不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嗎?”“而且叔父不收實物稅,只收銀兩,
百姓的名義負擔沒有變化,但反而比交實物稅的負擔要輕很多。”“因為,天災難以避免,
一塊田,不能永遠種植一種東西,時間長了,各地種植的各種作物難免會發生變化,
也許百姓早不養蠶改種水稻了,但百姓還得交絲綢,換成銀兩,反而不影響。”朱標,
據理力爭道。反觀,朱元璋的國策,
朝廷里的皇親國戚、官僚貴族、勛貴子弟、進士舉人們都不用種地交糧。
百姓們的稅收又很低,那么勞役,兵役,勢必轉嫁到百姓的頭上。表面上百姓繳納的很低,
實際上,算上勞役兵役以及各種工程,算下來,還不如十取一,然后參見勞役打工賺錢呢!
“銀兩,銀兩,你怎么和朱十一一樣,鉆到了錢眼里去了!”“百姓收成多少,咱三十取一,
收納實物,如此一來,不就是可以減輕百姓負擔。”“反而繳納銀兩,百姓還要售賣糧食,
這其中又被多少投機倒把的商人賺了去,到頭來,百姓沒錢,朝廷沒錢,
反而商人一個個富得流油!”“這成河體統?”“咱重申一遍,商戶就是賤民,士農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