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宮,即便是嬴政也感到一陣心悸。
這代價…未免太過巨大
簡直是在用人命去填
而且連點成效都沒有
李斯顫聲道:
“陛下此戰之酷烈,耗費之巨,已非凡間戰爭”
未央宮。
劉徹沉默了,他之前對新武器的渴望似乎被這冰冷的數字澆滅了不少。
五十萬青壯,可以組建多少大軍?
可以開墾多少良田?
僅僅為了十里地,值得嗎?
太極宮。
李世民長嘆一聲,緩緩坐下,疲憊地揉了揉眉心。
“兩個月,五十萬條性命,換來十里焦土,這究竟是為了什么?”
魏上前一步,聲音沉痛:
“陛下,此便是窮兵黷武之禍”
“縱有神兵利器,若用于無休止之殺戮與消耗,最終亦只會兩敗俱傷,國力耗竭,民生凋敝”
“天幕所示,實乃我等萬世之警鐘”
圓明園。
乾隆皇帝聽到這數字,臉色陰沉得幾乎要滴出水來。
他緊緊握著座椅的扶手。
五十萬人!
僅僅兩個月!
這消耗速度,這傷亡比例若是發生在大清
他都不敢想象那后果,只覺得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意籠罩了全身。
乾隆猛地站起身,一言不發。
和珅連忙跟上,低聲道:
“皇上息怒,蠻夷之爭,不必掛懷…”
“不必掛懷?”
乾隆猛地回頭,眼神冰冷地盯著他
“和珅,你告訴朕,若我大清與西洋開戰,亦是如此景象,兩個月折損五十萬八旗子弟、綠營兵勇,只為區區十里之地,朕這江山,還能坐得穩嗎?!”
天幕上,索姆河的血腥畫面并未因傷亡的數字而停止。
反而切換了視角,展現出更宏大的戰爭圖景。
溝壑縱橫的戰線如同蜈蚣般向兩側延伸
更多的士兵、更多的火炮、更多的物資如同溪流匯入江海般涌向這片“地獄”
【從9月3日開始,琺國的第10軍團與嚶國的第5軍團也投入戰斗,索姆河的戰線擴大到50公里寬,戰斗規模進一步擴大。?軍也將防守兵力增加到40個師,并不斷加強前線陣地的防御工事】
“五十公里...四十個師”
咸陽宮,嬴政聽著這寬度和兵力數字,暗自計算。
五十公里,這已相當于上黨郡東西的寬度
而四十個師嘛
他雖不明白“師”是何編制
但能與先前那般軍團抗衡,其人數定然不少,絕非區區數萬可比。
“戰線延展百里,雙方投入兵力竟至如此之巨”
嬴政若有所思對大臣們道:
“此等規模,已非一國之力,乃是傾國之戰,且戰線愈長,破綻愈多,指揮調度亦愈發困難”
李斯回道:“陛下然觀其態勢,雙方似是鐵了心要在此地一決雌雄,不斷添油,鏖戰不休”
“四十個師據守堅固工事,那嚶琺聯軍縱有百萬之眾,怕也難以輕易突破”
長安,太極宮。
李世民看著天幕上那不斷加固、層層疊疊的防御工事,深深嘆了口氣。
“百里戰線,數十萬大軍對峙…”
“如此一來,奇謀詭計怕是難有用武之地,只能硬碰硬,以實力相拼了。只是代價未免太過慘重”
杜如晦點頭
“此正是陣地戰之弊端”
“雙方皆以堅固工事與強大火力為憑恃,進攻一方若無絕對優勢或克敵利器,往往事倍功半,傷亡慘重”
【嚶琺軍隊每天的推進速度只有150米,在塹壕戰中,防守的一方總是具有優勢,嚶軍在一次次進攻中吃盡了苦頭】
“每日一百五十米”
未央宮,劉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百五十米,不過是他宮殿前廣場的寬度
竟要付出那般慘重的代價才能推進如此微小的距離?
“推進百步,竟如此艱難?”
劉徹的聲音帶著一種荒謬感
“這仗打得還有何意義?付出如此傷亡,卻只能寸土蠕行?守方優勢竟至于斯!”
衛青面色凝重
“陛下,那塹壕、鐵絲網,再配上“機槍”掃射,確能構成難以逾越之防線。進攻一方暴露于開闊地,自然是…任人宰割”
“看來,若無新法,此戰確是無解之局”
【嚶國處心積慮的想要發明一種能夠有效突破塹壕體系的攻擊型武器,這種武器既能輕松地突破塹壕和鐵絲網,又要能擋住密集的機槍子彈,其自身還要有強大的火力】
“哦?”
圓明園,乾隆皇帝聽到此處,精神稍稍振作,眼中閃過一絲興趣
“要突破塹壕鐵網?還要能擋住那要命的“機槍”?自身火力還要強大?這嚶吉利人倒是敢想!世間當真有此等神器?”
紀曉嵐立刻接話:
“皇上,依我看,這不過是嚶吉利人癡心妄想罷了”
“刀槍不入,又能翻越溝壑,還能自行開火…除非是神仙造物,凡間哪有此等本事?”
紀曉嵐這話看似奉承,實則也在暗暗試探乾隆的心思。
紫禁城。
萬歷皇帝來了興致,對申時行道:
“申先生,你說這嚶國人能造出來嗎?刀槍不入,還能爬溝過坎,自帶炮火..聽著倒像是戲文里說的機關獸?”
申時行苦笑:
“陛下,西洋技藝,確有其獨到之處,雖匪夷所思,卻也未必全然虛妄”
“只是…要造出此等集防護、越障、火力于一身之物,怕是耗費巨大,難如登天”
【在這種情況下,‘坦克’應運而生】
天幕畫面一轉,不再是戰場而是出現了一些模糊的設計圖紙,以及一些叮當作響的工廠畫面
工匠們正在組裝某種覆蓋著厚重鐵甲、下方有著奇怪鏈條狀輪子的巨大機械。
【‘坦克’的研發在一戰之前就開始了,它的出現一方面是戰爭的需要,另一方面與科技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初,蒸汽機技術、內燃機技術、火炮技術、裝甲技術和履帶推進技術已經基本成熟,科技的進步為‘坦克’的發明提供了技術基礎。】
“蒸汽機…內燃機…裝甲…履帶推進?”
咸陽宮,嬴政聽著這些完全陌生的詞匯,眉頭緊鎖。
雖然不懂其意,但他能感覺到這些詞匯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種他完全不了解的技術體系。
他對旁邊的將作少府官員喝道:
“記下來!把這些詞都給朕記下來!回去查!問!務必弄清楚這些“機”、“術”是何物!為何能造出那名為“坦克”的怪物!”
那官員早已汗流浹背,連聲應諾,心中卻是一片茫然。
長安。
李世民看著畫面中那如同鋼鐵怪獸般的雛形,若有所思。
“科技發展…技術基礎…”
“看來此物并非憑空出現,乃是諸多技藝積累融合之果。所謂“履帶推進”,莫非是能讓此物在泥濘之地亦能行走自如的關鍵?“裝甲”便是其防護之本?內中再安裝火炮…攻防兼備,又能越障…當真是為破那塹壕而生!”
房玄齡補充:“由此可見,器物之革新,非一朝一夕之功,乃賴百工技藝長足發展。此‘科技’二字,實乃國力之根本”
【一戰爆發以后,機槍一直在戰爭中占主導地位,借助機槍構成的強大火力與密集的鐵絲網,使每一場進攻都變得異常困難,戰場上長期處于膠著對峙的局面】
【為了打破戰場僵局,嚶國軍方人員考慮制造一種在陸地上攻防兼備的新式武器,他既能打擊敵人,又能保護自己,而且還要有機動能力,以便突破對方防線。】
未央宮。
劉徹聽到此處,微微點頭,似乎理解了這“坦克”出現的必然性。
“正是如此!”他對衛青道
“困于僵局,則必思變通!敵有利器,則必造更利之器以克之!這嚶吉利人,倒是有幾分破局之決心!能打擊敵人,又能保護自己,還能機動突破…此物若成,確是戰場利器!”
【起初,嚶國人將目光投向了海洋上的巡洋艦,他有強大的火力,堅固的裝甲和良好的海上航行能力,嚶國人正是憑借他在海洋上稱王稱霸,所以嚶國人萌生了制造‘陸地巡洋艦’的想法】
畫面上適時出現了劈波斬浪、炮塔林立的巨大鐵甲艦船的影像
與其旁邊那笨重的“坦克”雛形形成了某種奇特的對比。
“陸地巡洋艦?”
汴京,趙佶聽到這個名字,覺得古怪又可笑,“船也能在陸地上跑?真是異想天開!”
蔡京卻不敢茍同,他看著畫面上那威武的鐵甲艦,又看看那如同烏龜殼般的“坦克”,心中暗道
將海船之威挪于陸地…這西洋人的想法,當真大膽,不可小覷。
圓明園。
乾隆皇帝看到那海上的鐵甲“巡洋艦”,臉色更加難看。
他知道嚶國人的船厲害,憑借著堅船利炮在海上橫行無忌,這也是他堅持閉關鎖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他們竟然想把海上的優勢搬到陸地上來?
“陸地巡洋艦”
他幾乎是咬著牙說出這幾個字
“這些嚶吉利蠻夷,狼子野心!竟妄圖將制海之權,變為制陸之權?!”
和珅看著皇帝陰沉的臉色,連忙道:
“萬歲爺息怒!海船笨重,豈能在陸地馳騁?此必是嚶吉利人妄想!那名為“坦克”之物,觀其形制,亦是笨拙無比,想來…想來不足為懼!”
乾隆沒有理會他的安慰,只是死死盯著天幕,看著那逐漸成型的鋼鐵怪獸,眼神中的憂慮和忌憚幾乎化為實質。
【1915年2月,嚶國海軍部陸地戰艦委員會成立,正式開啟了坦克的研發之路】
畫面上出現了一些身著異域服飾的人圍著圖紙激烈討論的場景
以及一個掛著“陸地戰艦委員會”嚶文牌子的簡陋辦公室。
“陸地戰艦?”
長安,太極宮內,李世民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名字,若有所思
“將海船之威移于陸地…先前已有此想法,竟還專門為此成立了‘委員會’?看來這嚶吉利國,對其寄予厚望,并非一時戲言”
房玄齡點頭:“陛下,觀其行事,頗有章法。集合眾人之力,專攻一事,此或為其‘科技’得以發展之因由”
【研發初期,科研人員想用汽車的輪式結構來制造坦克,但是輪式結構只適合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駛,而實際的戰場上崎嶇不平,還有鐵絲網等各種路障,非常容易爆胎】
天幕畫面適時播放了一段模擬影像
一輛裝著輪子、外覆鐵甲的古怪車輛,試圖在泥濘坑洼的模擬戰場上行駛,結果車輪深陷,或是被鐵絲網纏住動彈不得,甚至還有輪子“爆胎”癟下去的狼狽模樣。
“呵呵”
咸陽宮,年輕的秦將李信忍不住嗤笑出聲
“果然蠢笨!輪行于陸,豈能與戰車同日而語?遇溝壑泥濘,便是廢物”
嬴政雖未發笑,但也微微頷首,似乎認同輪式結構的局限性。對旁邊的工匠道:
“看清楚了?此路不通。輪之用于平地馳道尚可,用于戰陣沖殺,尤其是這般泥濘之地,確是自尋死路。”
未央宮。
劉徹看著畫面中那笨拙掙扎的輪式鐵甲車,眉頭微蹙:“看來這‘陸地戰艦’,最初亦是走了彎路。輪行之限,顯而易見。”
衛青道:“陛下,由此可見,縱有奇思妙想,亦需切合實際。戰場環境復雜,非尋常坦途可比,墨守成規或盲目嫁接,必敗無疑。”
【受當時履帶式拖拉機的影響,坦克也采用了履帶式結構。履帶系統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更大,因此可以將坦克的重量平均分散到地面,增強抓地能力,使它能夠平穩安全地通過各種復雜路況】
【這樣坦克就可以輕松面對雨雪泥濘、沙漠上坡等各種惡劣環境】
畫面隨即切換,展示了一種下方裝著兩條寬大鏈條狀帶子、緩慢但有力地在泥地上爬行的農用機械
“履帶式拖拉機”
緊接著,畫面又展示了這種“履帶”結構的原理示意圖
寬大的履帶緊貼地面,將沉重的車身壓力分散開,如同給車輛穿上了一雙巨大的“鐵鞋”
最后,畫面定格在一輛覆蓋著鐵甲、下方正是這種“履帶”結構的龐然大物,在模擬的泥濘、溝壑、鐵絲網地帶,緩慢但堅定地碾壓前進,如同一只鋼鐵巨獸
“履帶?!”
這一次,所有朝代的觀看者都瞪大了眼睛!
尤其是那些精通工程、軍械或農事的官員和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