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林致遠坐在出租屋床邊,筆記本電腦重新接上電源。他從抽屜里翻出妹妹留下的備份U盤,小巧的銀色金屬殼上沒有任何標識。插入后,系統立刻彈出一串奇怪的加密文件,其中有一個視頻格式的偽裝文件,用十六進制代碼手動解碼后,跳出一個隱藏文件夾,文件夾名稱是亂碼。
他打開那個文件夾,里面有一張截圖和一個音頻文件。截圖內容是一段論壇用戶聊天記錄,明顯來自“灰網連接”內部頻道,上面一個名叫“Z3N”的用戶發言冷峻簡短:“目標B已確認接觸‘M數據’,實驗階段提前。觀察是否觸發自發轉化。”下方數條匿名回復看似隨意,實則內容詭異。
林致遠點擊音頻,傳來一個男子的聲音,聲音經過處理,但仍隱約聽出語氣的傲慢:“人類的邊界早該重塑,你我只是在提前適應。數據不說謊,但人會。下一階段,你得自己做決定。”語音不到一分鐘,卻像一道冰水灌入腦中。他從未聽過這個聲音,卻感到某種熟悉的壓迫感。
他將截圖轉存到本地新文件夾,并用圖像識別技術嘗試追蹤論壇截圖的來源。雖然“灰網連接”整體處于深網結構,但林致遠用公開網絡結構數據比對,意外發現截圖中“Z3N”曾在三個月前出現在某個科研會議的照片發布評論區,IP地址疑似經過偽裝。
更意外的是,他通過層層反查,發現與“Z3N”對應的一組數字代碼曾在兩年前某AI論壇公開征集實驗志愿者的頁面中出現,署名機構叫做“E-PROTOCOL實驗體協調組”。
林致遠從未聽說這個機構。他搜索這個名稱,卻幾乎找不到任何官方記錄,只有一個在GitHub上的廢棄項目倉庫中提及過一次,內容涉及腦機接口與數據人格鏡像存儲。閱讀技術說明時,他的手開始發抖。
妹妹當時的研究課題正是關于大腦反應區模型的數據對比實驗。她從不是那種會沉迷陰謀論的人,更不是輕易被情緒牽引的人。
林致遠點開“Z3N”的論壇資料頁,內容非常簡略,頭像是一張低分辨率的城市夜景圖。他嘗試用圖像反向搜索,最終在一個被封存的內部樓宇識別數據庫中查到,該圖拍攝地點是A市遠郊一棟早已被拆除的舊科研樓。
他記得那個地方。小時候父親曾帶他來過,說這里是“老研究所”,后來因為資金斷裂和某個事故被整體封閉。他突然意識到,妹妹可能是追蹤到了這條線索,才卷入這個圈層。
屏幕右下角彈出新郵件提醒。他原本關閉了所有同步,郵箱竟然出現一封來自匿名地址的郵件,標題是:“你不該翻那個文件。”
正文沒有一句話,只有一張附圖。那是一張攝于昨日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站在妹妹出租屋門前,鏡頭角度來自樓上某個隱藏位置。
林致遠盯著照片,手指僵硬。對方不只是知道他在查,還在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他深呼吸,開始構建本地數據隔離系統,換用冷備份系統重新加密。他知道,自己已經被拉進一個不屬于普通人的世界。
他在電腦文件夾新建一個名為“瑤2025”的加密空間,并輸入一段曾經妹妹喜歡的謎語作為入口驗證:“城市中最安全的地方,不是地下,也不是云端,而是……”
他寫下答案:“盲區。”
輸入驗證成功,系統解鎖了一個新界面。他不知道妹妹藏了多少信息,但他清楚,第一步是找到“Z3N”是誰,他在哪個組織,他在監視誰。
而這一切的背后,很可能指向一個他以為早已埋葬的存在——父親的實驗遺產。
林致遠站起身,走到窗前。凌晨三點的城市異常安靜。他抬頭看向遠方城區的方向,仿佛有無數條數據線在那片夜色中交錯流動。
迷宮的大門已經開啟,他已無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