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艦內部,官兵對“自由法國”這一概念并未有太多敬畏。他們更傾向將其視為“法蘭西的殘余力量”,覺得可以借此一戰痛擊對手,鞏固德國海軍在大西洋的聲勢。尤其是布呂歇爾號上的年輕軍官們,對即將到來的海戰流露出躍躍欲試的興奮。他們相信本艦與“歐根親王”的合擊,能輕松壓制法國巡洋艦,更何況還有驅逐艦在翼側護衛。
然而,海因里希少將畢竟是經驗豐富的老海軍。他深知海上戰爭瞬息萬變,對手若能在合適的時機用魚雷或主炮打中自己的要害,那么再強的戰艦也會釀成悲劇。何況大西洋天氣多變,一旦遇上風暴或視野不佳時,任何戰術都可能失效。
“保持標準巡航陣型。”海因里希倚著艦橋護欄,對副官輕聲吩咐,“驅逐艦分列左右,巡洋艦保持主軸線。我們必須警惕盟軍的伏擊,尤其注意法國人的大口徑火炮與魚雷。”
子夜時分,在黎塞留和俾斯麥初次交火后,濃霧讓雙方均迷失了方向,海面上的視線愈發難辨,霧氣與微雨交織。雷達在二戰中還屬于新興技術,探測距離并不如后世那么遠,“絮弗倫號”與“迪蓋特魯安號”僅能在相對較近的范圍內捕捉到不明目標的回波。
迪蓋特魯安號艦橋上,觀測手在昏暗中盯住望遠鏡,大聲示警:“艦首方向約30度,疑似有兩三處燈光與船影閃動,估計是大型戰艦編隊,可能是德軍!”
艦長拉沃克心頭一凜,隨即透過鏡片努力辨別海面輪廓。那冷冽的海風讓人面孔生疼,可他仍能隱約看到遠方有灰白色艦影剪影在波谷中時隱時現。
“立刻向絮弗倫號發信號,報告發現不明編隊。全艦進入戰斗準備。”他說話間,神色堅定。這樣的場合下,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反應并與友艦協同。
數分鐘后,重巡洋艦絮弗倫號上校卡斯特爾也收到了該信息,快速下令轉入一級戰備;艦上主炮炮塔緩緩旋轉對準海平線,副炮、高射炮全部就位。昏暗的甲板上,火炮組成員神情凝重地忙碌,彈藥正被有序搬運到炮位。
與此同時,隨艦而來的莫加多爾級驅逐艦莫加多爾號與伏爾他號也加緊尾隨在兩艘巡洋艦背后。他們體量小、速度快,既可協助偵查,也能在關鍵時刻施展魚雷突襲。此刻,驅逐艦上年輕的水兵們紛紛抓緊檢查魚雷發射管與火控裝置,內心既緊張又興奮。畢竟,與敵方重巡洋艦交戰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挑戰。
在相距大約兩萬米左右的海面上,德軍編隊也發現了法艦的蹤跡。伴隨著幾束銳利的探照燈光束刺破漆黑海面,德軍試圖識別對方旗幟與艦型。可法方很快熄滅了多余航行燈光,只留必要的信號燈藏于艦尾或艦側。
“對方反應頗快,可能真是法國戰艦。”海因里希少將目光敏銳,“歐根親王號、布呂歇爾號——做好戰斗準備。”
夜戰的第一回合往往是試探。德艦重巡率先用其203毫米主炮進行遠距離盲射,利用觀測射擊來修正距離。只見幾團橘紅色的炮口火光在夜空中閃現,隨后遠方海面爆出沖天水柱,濺起的浪花像白練一般。
這幾發試探炮彈并未擊中法艦,但已經把緊繃的氣氛推向尖峰。法國兩艘巡洋艦立刻做出機動規避,同時開始反擊。
4. 硝煙四起:巡洋艦的正面火力對決
(1)絮弗倫號的主炮咆哮
當那束探照燈掃過絮弗倫號艦身時,卡斯特爾上校猛喝一聲:“開火!”
主炮塔上,203毫米雙聯裝炮管驟然噴出熾熱的炮焰,刺眼光芒在夜空中驟閃。炮彈高速破空而去,在幽深的海面上劃出驚心動魄的弧線。幾秒之后,遠方傳來連串轟響,水柱噴涌,夾雜著深沉的回音。
艦橋上,火控軍官急促匯報:“首輪齊射落點略偏左,正在修正距離與方位角。”
卡斯特爾并不著急,這樣的大口徑主炮對單發命中率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多次射擊來縮小散布。他一邊觀察遠方閃光的落點,一邊命令舵手微調航向,確保將側舷更多炮口對準敵方。
此時,迪蓋特魯安號也緊隨其后開火。雖然它僅配備155毫米主炮,威力略遜,但若多門火炮齊射,依舊能對敵艦的上層建筑乃至甲板構成威脅。何況夜戰中若能打亂對方節奏,同樣是關鍵。
(2)德軍重巡的反制火力
歐根親王號與布呂歇爾號都擁有八門203毫米主炮,兩艦此刻分占左右翼,相互照應,又輪番對法艦開火。夜色里不斷閃現的炮口焰,就像海上燃起的兇猛狼煙。
“轟——轟——”
一記齊射精準落在「絮弗倫號」旁十數米遠的海面,巨大水柱幾乎吞沒了艦體一角,澆得舷側水兵狼狽不堪。幸而并未直接命中,但濺起的碎片依舊在甲板上劃出刺耳的金屬摩擦聲,讓人心驚。
“報告舷側輕傷,尚無嚴重破口!”損管官即時通報情況。卡斯特爾得知無礙后,繼續下令猛烈還擊。他并不想貿然靠近德艦;在接近戰中,德國203毫米炮射速及火控水準會更具威脅。而法國巡洋艦若能保持一定距離,通過良好的火控修正,也許能占據一絲先手。
數輪炮火交織間,海面上已騰起大量煙霧。偶爾有一兩發炮彈落點相對接近,引得對方艦只警報聲大作。可是,在如此高強度的炮戰里,“相對接近”與“直接命中”之間,卻可能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