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歐根親王號的主炮塔內同樣呈現出一片既緊張又炙熱的景象。火藥與金屬零件散發出的焦灼氣息彌漫在空氣里,讓人幾乎難以呼吸。負責裝填的水兵把一枚又一枚203毫米炮彈搬運到炮膛旁,引信、發射藥包、炮彈分裝的流程必須一絲不茍。稍有閃失,整座炮塔乃至整艦都可能陷入火海。
炮術官施奈德戴著耳罩,大聲喊出射擊諸元:“目標方位007,高度角16度,射距18500米——開火!”
霎時間,主炮塔轟然咆哮,幾簇耀眼的火焰在昏暗夜色里急速綻放。炮口的爆音震得人耳膜發麻,甲板與艦體微微顫抖。等炮口硝煙略微散去,便能看見幾枚炮彈正拖拽著看不見的尾跡飛向遠方。要不了數秒,遠處海面上會隆起巨大的水柱,甚至伴隨爆散的火光。
“裝填繼續!”施奈德擰緊眉頭,不斷用望遠鏡捕捉法艦上可能出現的火光或輪廓。作為德國海軍中較為資深的炮術官,他比身邊許多年輕人更加謹慎,深知夜戰中若貿然接近或輕敵,極易被對方火力或魚雷逼入險境。
“別太急,保持條理。” 他這樣提醒所有炮手;可在巨艦的轟鳴與對面巡洋艦的反擊之下,真正能保持冷靜的人并不多。
激戰已持續十多分鐘,海面上炮聲不斷,炸起的水柱在幽暗夜空下好似白色巨龍升騰又驟然墜落;火炮噴射的火光如流星般閃滅,將雙方艦影映得時隱時現。仿佛一曲金屬般的交響樂,正在大西洋的舞臺上奏響。
絮弗倫號艦橋上,卡斯特爾上校一只手緊緊握著望遠鏡,另一只手輕搭在指揮臺邊沿。他透過前玻璃窗,依稀能看到右前方(約15度方向)冒著淡淡的炮口焰——那應該是「歐根親王號」,而更偏左一點的另一團炮光源,可能就是「布呂歇爾號」。根據先前偵測,這兩艘德國重巡都不容小覷。
此刻,法艦若繼續保持距離交戰,或許能利用主炮火控逐漸修正彈著,但在波動的海況下,命中率并不高。若選擇貼近逼戰,能夠提高中彈概率,卻也可能讓“自己”陷入被敵人雙重夾擊的風險。
拉沃克指揮官的「迪蓋特魯安號」在另一側艏位同步射擊,利用多炮位輪番開火來牽制德軍火控。但那畢竟只是155毫米輕巡炮,想要在夜戰中讓德艦“見血”,往往需要精準命中關鍵部位——要害、機艙或者彈藥庫,這并非易事。
“艦長,我們要不要向北偏轉航向,靠近他們?”
火控軍官在一旁低聲詢問。
卡斯特爾皺了皺眉,抬手用指節輕叩舷窗:“保持當前射距,再觀察兩輪齊射落點。如果無法取得戰果,就嘗試近距離對抗。德艦擁有良好的火控與裝甲,但也別忘了我們203毫米炮同樣不遜色。”
他環顧艦橋內的人,聲音雖不算高亢,卻帶著不容質疑的篤定:“告訴‘迪蓋特魯安號’,讓他們隨時準備投擲煙幕彈,必要時我們以煙幕掩護機動,爭取側舷火力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另一邊,德艦指揮核心--被黎塞留重創的歐根親王號艦橋上,海因里希正專注凝視雷達與觀測員匯總的數據。根據過去十余分鐘的彈著分布,他判斷法國巡洋艦的火力強度不低,關鍵是還出現了至少兩艘驅逐艦的雷達回波。“驅逐艦最令人忌憚的就是魚雷,我們決不能讓它們近身。”
他立刻向副官吩咐:“讓‘布呂歇爾號’與我們保持交叉射擊陣型,同時命令那兩艘驅逐艦從左舷迂回,伺機包抄對方。他們的巡洋艦與驅逐艦正集中在相對狹窄的正面,只要我們能把對方吸引在這兒,就能從側翼夾擊,創造殲滅機會。”
副官敬禮后,通過艦內通訊和信號燈迅速傳達命令。
“是,少將。驅逐艦編隊將開始繞向左側,并盡量利用夜色逼近攻擊。”
海因里希目光陰沉:“以最快速度結束這場戰斗。法國人的艦炮確實值得警惕,但我們有數量與噸位上的優勢。”
他抱著相當的自信:兩艘重巡洋艦并肩作戰,再加兩艘驅逐艦協同,足以壓倒對面那區區兩艘法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何況德國水面艦艇在炮戰訓練與裝備上,一直自視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