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祖的立場,有些復雜。
在朱允炆宣布正式削藩之前,徐輝祖力諫當以推行與民休息的仁政為主。
后繼守成。
理當如此。
可對朱允炆而言,他要頒布的新政核心,實乃中央集權,說白了就是削藩。
于是。
徐輝祖力諫未果。
直至朱棣掀起靖難。
徐輝祖就變成了主戰派……
可你要是說徐輝祖一點情面都不講吧。
之前他卻動用人脈把朱棣的三個兒子,都給安全送回了北平……
就挺矛盾的一個人。
亦或者說。
他幫扶姐夫朱棣,存在著明確的政治底線。
只要朱棣不造反。
徐輝祖會盡可能的力保姐姐與姐夫一家。
但只要朱棣突破了他的底線。
徐輝祖就會選擇秉持公心。
沒辦法。
以史為鑒。
西漢有七國之亂。
西晉有八王之亂。
唐朝有永王李璘之亂。
元朝有海都之亂,乃顏之亂。
綜上。
若行分藩,必生叛亂。
可藩王起兵對抗朝廷的結果,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兵敗身死。
沒錯。
漢,晉,唐,元。
四朝藩王,沒有一個造反成功的。
那么站在徐輝祖的角度,他為了家族的延續,外加遵從太祖遺命,自當擁護朝廷。
另外。
開國公侯的武勛世族,不會輕易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魏國公的親弟弟,五軍都督府的右軍都督徐增壽,就跟朱棣聯系甚密。
兩兄弟。
一個支持朝廷。
一個與燕王暗通款曲。
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無論誰上位,徐家的國公之名都是穩穩當當。
按照青史發展。
徐增壽會被朱允炆親手砍殺。
李景隆表示……他會想辦法保下徐增壽,進而讓徐家欠他一個大大的人情……
……
建文元年,九月中旬。
皇帝朱允炆敕封曹國公為奉天討逆大將軍。
李景隆方才正式率領京師精銳五軍營,南京周邊衛所軍,江南各省的十萬新軍。
合兵二十五萬。
朝著燕藩之地進發。
沿途李景隆會迅速聚攏山東、河南兩省的衛所軍,再加上耿炳文在真定城的殘軍。
李景隆統帥的軍隊便達到了四十五萬……只待大同、宣府的五萬邊軍精銳抵達……
李景隆身為奉天討逆大將軍,代朝廷執掌五十萬大軍,號稱百萬之師,便浩浩蕩蕩的傾軋向了北平城。
著名的北平攻防拉鋸戰。
正式上演。
反正他就像青史記載中的一樣,派兵主攻北平最為高大的麗正門,把戰爭時間慢慢往后拖。
原本極其能打的都督瞿能父子,據載差點打穿破城的猛將,李景隆選擇對其上了些手段,坑了對方一把。
很快。
入冬降溫。
北平變成了一座冰城。
李景隆作為大明第一戰神的任務,也就順利完成了。
他以一人之身,令朝廷五十萬大軍寸功未立。
試問古今英雄。
誰能與他比肩?
十一月中旬。
燕王朱棣挾持寧王吞并了由蒙古兀良哈各部組成的朵顏三衛,塞外胡騎三萬人,即將回援北平。
“吩咐下去,陛下親言,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李景隆深知朱棣就快要到了。
接下來就是短兵相接。
他可不能讓朱棣莫名暴斃于亂軍之中。
遂。
李景隆私自代建文帝頒布口諭。
至于朱允炆有沒有可能……真的害怕擔上殺叔污名……
湘王朱柏都已經死球了的。
朱允炆還能在乎多殺一個朱棣?
即便朱允炆想要婦人之仁。
建文三寶也絕不會答應。
故。
無論是歷史上也好,亦或者當下也罷。
勢必都需要勛貴將領牽頭在軍中散播消息。
目的就是得保住朱棣的性命。
接下來。
朱棣回援與朝廷大軍決戰于鄭村壩,南軍再敗……
……
建文帝問責。
李景隆直接表明攻打北平失利,全都怪前軍都督瞿能不遵將令,擅行其事,以致他的謀劃盡失。
至于鄭村壩之戰的潰敗。
主要責任是寧王朱權,放任朵顏三衛成為了朱棣的助力。
總而言之。
他身為奉天討逆大將軍,苦心平叛,對于皇上的忠心可昭日月!
朱允炆……應該是信了,卻也只信了一半……
因為李景隆發現自己很快就被架空了。
朱允炆從遼東方向調派回了武定侯郭英與都督楊文。
外加朝廷又給李景隆增加了一個監軍,其人乃是禮部侍郎:陳性善。
沒錯。
堂堂監軍都不是出身于兵部。
而是禮部的一個侍郎,直接從李景隆的手中接掌兵權,以欽差監軍之名,中軍的五軍營和南京衛所兵,悉聽監軍陳性善的命令。
包括武定侯郭英和都督楊文,全都得受到陳性善的節制。
現在李景隆的將令都需要得到陳性善的認可,才能傳達下去。
怎么辦?
還真有個辦法!
李景隆打算跟武定侯郭英達成同盟交易。
由郭英率軍出手,直接聯合朱棣把監軍陳性善干掉……
至于怎么讓郭英同意此事。
談嘛!
大家同為武勛,都是自己人。
有啥不能談的呢?
十二月下旬。
山東德州,大雪紛飛。
某山莊的地下密室之中。
“老侯爺,您真是身體越發硬朗了。”
李景隆的爵位比郭英要高。
只是郭英的歲數眼下已經六十四歲了,妥妥的長輩,自然還是要給予尊敬的。
“拳怕少壯,終究比不得你們這些年輕人了?!?/p>
郭英想了想,道:“曹國公,你現在怎么個打算?”
郭英本來不想冒險前來相會的。
是李景隆一請再請。
郭英磨不過去面子,只能前來看看李景隆到底在搞什么鬼。
“老侯爺,咱們明人不說暗話?!?/p>
李景隆緩聲道:“朝廷派了個禮部侍郎陳性善來當監軍,我現在被架空了,你得幫我……”
郭英皺眉:“曹國公,請恕老夫直言,你連輸兩陣,北平未破,鄭村壩又敗,皇上派遣監軍欽差,理所應當?!?/p>
郭英現在并不知曉李景隆的立場。
因此。
他說話可謂是相當直接。
李景隆笑笑道:“不!老侯爺,你錯了,我并非連輸兩陣,而是連贏兩陣!”
郭英聞言瞬間眉頭一挑:“嗯?請曹國公賜教!”
李景隆:“不瞞老侯爺,我與燕王殿下早已結盟,此番執掌五十萬大軍都未能攻下北平城,又于鄭村壩大敗,可我卻依舊保住了奉天討逆大將軍的位置……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勝利嗎?”
郭英:“你……你……”
郭英瞬間瞳孔驟縮!
他還真沒想過李景隆早已站隊到了朱棣那邊了。
他以為李景隆就是純菜!
結果。
大輸即大勝?
搞了半天!
你李景隆是把建文帝當小日子整??!
兩面間諜當到了大將軍的位置。
朱棣如果再不收網。
李景隆恐怕就得勉為其難的更進一步了。
你們可害苦了我??!
當然。
玩笑歸玩笑。
李景隆還是知曉自己斤兩的,大明朝出不了王莽或曹操。
“原來你是故意輸的。”
郭英深吸一口氣道:“曹國公,你可以啊!藏得夠深,現在所有人都覺得你針對瞿能父子,屢嫉其功,以致朝廷大軍痛失攻下北平的戰機!”
所有人都覺得李景隆是純菜。
卻沒想到……
李景隆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菜一點兒。
總比暴露間諜身份要強吧?
……
【劍橋明代靖難戰爭史】:李景隆的『奉旨潰敗』,實為開國武勛階層對建文新朝的群體性反叛!
后世學者毛佩騏:李景隆通過戰略性無能,將朝廷拖入了戰爭泥潭,才讓朱棣擁有了絕境逢生的機會。
北大歷史學者黃理仁:李景隆的控分式指揮,揭示了明代前期軍事體系中,私兵效忠與官僚統轄的根本矛盾——一支掌握在武勛手中的軍隊,永遠不會真正屬于文官集團推出來的皇帝。
……